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医院 > 翳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
翳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
翳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位于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主治:耳聋耳鸣、头痛牙痛、口眼歪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面神经麻痹等。
翳风穴位置翳风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即:位于人体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翳风穴,“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侧坐或侧伏位,张口取穴,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的边缘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肌肉:后方由浅到深为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神经: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血管: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
穴名解析翳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
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
(1)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
(2)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功效与主治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益气补阳。
耳聋耳鸣、头痛牙痛、口眼歪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面神经麻痹等。
利颊、正口僻;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配水沟穴、地仓穴、承浆穴、合谷穴治口噤不开。
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实用小窍门翳风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它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中医学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功效。刺激翳风穴可用于治疗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病症。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读者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把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一天之中择方便的时候做1—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