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预防 > 人体穴位Q
人体穴位Q
丘墟穴
治嗓子红肿、咽喉肿痛、牙痛、眼睛发红等上火之症
丘墟穴在脚踝的前缘,他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专门主料各种上火之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发炎症状,比如嗓子发炎、咽喉肿痛、牙疼发炎、眼睛红肿发炎等病都是一个意思。
在足底反射区。丘墟穴相当于上身淋巴反射点,如果是头痛和乳房痛的炎症,跟它就更有关系了。
曲泽穴
治长期堵闷、急性胃痛、急性胃肠炎
曲泽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泽是灌溉的意思,也就是给心脏以补养,曲泽穴是心包经的合穴,合至内府,能很好的调节心包经的整个脏器,心脏有损伤,它也能帮助修复。
如果一揉曲泽穴就很痛,那就证明心包经相对来讲还比较通畅。有很多人揉到曲泽穴已经不痛了,但淤滞点还比较痛,说明都在淤滞点这里淤着,这时候一定要把淤滞点打通,打通以后曲泽穴就开始通了
心脏供血不足,也叫心血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肝气郁结,造成气血堵在半路上,过不来,这脚因淤而虚;还有一种就是心脏本身功能须肉,曲泽穴对这两种情况都适用。曲泽穴还可以治疗急性胃痛和急性肠胃炎,一揉就会见效。
曲垣穴
适用于肩胛疼痛。
曲垣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人体的背部左右肩胛骨内上侧。
曲即弯曲,垣即垣墙,肩胛冈弯曲如墙,穴在其端,故名曲垣。
曲垣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垣穴有舒筋活络,疏风止痛的作用。
曲垣穴有舒筋调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曲垣穴有舒筋利节作用,主治肩胛拘急疼痛。
曲垣穴主治病症:
曲垣穴主治肩胛部疼痛,拘挛,肩背疼痛,颈项强急,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胛痛,肩周炎,偏瘫,肩胛拘急痛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呼吸困难等。
曲垣穴主治肩胛部疼痛、拘挛。
曲垣穴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以及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曲垣穴主要用于肩背疾患:如颈项强急、肩胛痛等。
现代多用曲垣穴治疗冈上肌腱炎、肩周炎、偏瘫等。
曲垣穴主治肩胛拘急痛闷,肩背疼痛。
主治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呼吸困难等。
曲垣穴配伍:
曲垣穴配臂臑、阳陵泉治冈上肌腱炎。
曲垣穴配秉风、天宗、曲池治偏瘫。
曲垣穴配天宗治肩胛痛。
曲垣配大椎,有通阳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肩背痛。
曲垣配昆仑、大椎,治肩背痛。
曲垣配天宗、后溪、昆仑,治腰背痛。
前谷穴
治头后部痛、眼睛胀痛、耳鸣、手心发热、手心出汗、腮腺炎等热证以及流黄涕的那种慢性鼻炎、鼻窦炎
前谷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青灵穴
肩臂不举衣难穿,头痛胁痛点即安,青为疼痛灵为验,就在肘上三寸边
青灵穴属于手少阴心经;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青灵穴能治疗头痛、肋痛等痛症,这些痛证通常都是着急上火,气郁引起的,青灵穴治这种类型的痛症效果最好。
曲骨穴
专治男性前列腺方面的疾患
曲骨穴隶属任脉,是肝经和任脉的交会穴;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我们看耻骨的形状,它是两个圆合在一起的弯曲骨头,所以叫曲骨。
曲骨对男性前列腺方面的毛病效果特别显著。有前列腺的朋友,在整个曲骨附近也就是耻骨的位置上一定有很多的痛点、结节,只要把这些结节给揉散了,把痛点揉没了,前列前的问题就解决了。
中级穴的功效和会阴、曲骨穴差不多。
曲泉穴
祛湿热,治肝肾阴虚
曲泉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位于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曲”在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有句话叫木曰曲直,说的就是肝。而木的本性是什么?是曲直,就是能直能弯。要是光能直不能弯,这个木头就会折;要是光能弯不能直,这个木头就没劲。肝的习性就像木头的习性一样,是曲直,有曲的习性也有直的习性。想想看,如果光硬不软,有的人就会肝硬化;要是光软不硬,有的人就会一点脾气没有,缺乏阳刚之气。所以,木曰曲直就直接把肝的习性说出来了。
“泉”是指水,肾主水,水代表肾。因此,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
既然能沟通肝肾,曲泉穴就能治肝肾阴虚,相当于杞菊地黄丸。曲泉穴又是祛湿热的要穴,相当于二妙丸。所以揉曲泉穴相当于吃了两味中药,既能滋阴又能祛湿。而现成的中成药里面没有一味药能同时滋阴又祛湿,曲泉穴能一穴两用,功莫大焉。
曲池穴
降血压、祛痘痘、治皮肤病、明目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把胳膊弯曲,肘横纹这条细缝靠近肘尖的部位就是曲池穴。
曲池穴的功效非常多。对于老年人来讲,首先要记住的是它有降血压的功劳;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它是祛除脸上疙瘩的好药。
曲池穴还是治疗各种皮肤病的一个要穴。
曲池穴还有明目的功效。
其实,大肠经上的这些穴位都是相通的,比如说降完血压,眼睛自然就明亮了。它是可以推演的,有好多穴位的功能必须自己去触类旁通,要是写出来的话,能写一大堆。但如果会推演,就能发觉、改善一个穴位的功能,人体很多相应的症状都会得到改善。比如曲池穴能治疗皮肤病,它的办法就是增进血液循环,把血液毒素排出去,所以我们说曲池穴还是一个排毒穴。而减肥就需要排毒,因此同时它还有减肥的功效。
气海穴
升发阳气、治腹泻、体质虚寒
气海穴属于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气海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一寸半;是调理一身之气的,它是小肠经的募穴,如果你小肠功能不好,老是腹泻,可以经常点按或者艾灸气海穴,对于体质虚寒的朋友来说,效果很不错。
气冲穴
肠鸣腹痛、疝气、妇科、阳萎、阴肿、手脚冰凉。
气冲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也是胃经和冲脉的交会穴;位于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气冲穴的作用:
1、冬天手脚冰凉者,按摩此穴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温暖手足有益;
2、腹中大热攻心、腹胀、肠鸣腹痛患者,配气海穴防治;
3、疝气患者;
4、阳萎、阴肿、两丸牵痛患者;
5、月经不调,不孕患者;
6、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医学入门》云:“天枢下八寸动脉。禁针,灸五壮。主腹中大热攻心,腹胀,脐下坚,癫疝,阴肿阴痿,茎中痛,两丸牵痛不可仰卧,及石水腹满,热淋不得尿,妇人月水不通,无子,气乱绞痛,胞衣不出。已上不容至此,俱腹部三行。"
按摩方法:
下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即腹股沟动脉处。在按摩时,先按揉气冲穴,然后按揉跳动的动脉处,一松一按,交替进行。
期门穴
疏肝理气、做深呼吸养肺
期门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取穴时正坐,举双手,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拇指在第6肋骨上。乳头正下方与拇指的交点处即是。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积。
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反酸、腹胀
此穴有疏肝理气、化积通淤之效,主治肋间神经痛、肝炎、肝肿大、胆囊炎、胸胁胀满。对腹胀、呕吐、乳腺炎等,长期按压此穴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
期门穴在乳头之下的位置。如果不好找,可以用掌根一揉,把痛点给揉出来。如果你心里老是不舒服、郁闷,揉期门穴很快就会好。
艾灸期门穴效果很好!如果你身体强壮,可以在此处拔罐。
睛明穴
主治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
睛明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膀胱镜的走向是从头开始的,然后沿着头后边一直到脚外侧的小趾边缘的至阴穴,睛明是它的第一个穴。
睛明穴是防治眼睛疾病的第一大要穴,但它一直被人们忽略,因为大家按这个穴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感觉到它有这么大的神奇效果,原因就是这个穴大家没有按对,因此,作用没有显示出来。
气海俞穴
所属足太阳膀胱经;升发阳气。
气海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调病症:
肠鸣腹胀,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下肢瘫痪等。
取穴方法: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坐或俯卧位。取一线过肚脐绕腹腰一周,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第2腰椎棘突,往下推1个椎体(即第3腰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缺盆穴
适用于:咳嗽,气喘,胸闷
缺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缺即亏缺,盆是器皿名称,该穴在锁骨上窝,形如破缺之盆,故名缺盆。
缺盆的功效与作用:
缺盆有宽胸利膈,止咳平喘的作用。
缺盆有清咽利膈、散结止痛的作用。
盆之为物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之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针刺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缺盆穴主治病症: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缺盆主要用于治疗胸肺、上肢疾等疾患:如咳嗽、唾血、喘息、缺盆中痛、胸闷、瘰疬、瘿气、咽喉肿痛、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等。
缺盆主治咳嗽,气喘,缺盆中痛,胸部满闷,喉痹,瘰疬,瘿瘤等。
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胸满;上肢麻痹或挛急;缺盆中痛,瘰疬,颈肿,咽喉肿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
缺盆穴的配伍:
缺盆配膻中、巨阙,有宣肺止咳的作用,治咳嗽。
缺盆配天突、中府,治缺盆中痛。
缺盆配水突、气舍,治咽肿。
气穴穴
补益肾气、调理下焦,适用于:月经不调、尿路感染、肠炎
气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也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气指肾气,穴即孔穴,此穴在关元旁,为肾气藏聚之处,故名气穴。
气穴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穴具有调理冲任,益肾暧胞的功效。
气穴有调经止泻的作用。
气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温经散寒之功,养生家静观脐下,其凝神聚气处,约方寸许,关元左右各有一气穴,每穴各距关元5分。关元之上为石门,之下为中极。中极、石门相距2寸,则关元穴位之领域,横竖各为1寸,其为方寸之地明矣。且本穴又为本经与冲脉之会穴,故其治症多与冲脉有关,如奔豚气、妇人月事、宫冷等症。
气穴穴主治病证:
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泄泻,痛经,腹泻,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角膜炎等。
气穴主治肝肾、胎产、少腹部等疾患,如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闭、经痛、崩漏、带下、不孕、堕胎腹痛、小便不利、泄痢不止、奔豚、胁痛、腰脊痛等。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泄泻。
气穴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经闭,崩漏;小便不利,泄泻。
气穴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不孕,带下,腹泻,小便不利等。
现代又多用气穴治疗肾炎、膀胱麻痹、性机能障碍、子宫脱垂、肠绞痛等。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路感染,遗精,阳痿,阴茎痛,肾炎,膀胱麻痹;
2.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症;
3.其它:腹泻,角膜炎。
气穴穴的配伍:
气穴配关元、三阴交,有益肾气,暖胞宫,调冲任的作用,主治闭经。
气穴配天枢、上巨虚,有调胃肠,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气穴配关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②配命门、关元、肾俞、三阴交,治不孕。
气户穴
适用于: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气户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气指空气,户即门户,气户穴在肺之上端,平云门穴,喻之为气出入肺部的门户。
气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户有理气宽胸,止咳平喘的作用。
气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气户穴在肺之上部,平云门穴,与云门意义相同。本穴治证多属气分,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有消热宽胸之功,主治咳逆上气、喘不得卧、胸背痛不得息、胸胁支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
气户穴的主治病症:
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咳嗽,气喘,吐血,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逆,胸胁疼痛,胸胁胀满,食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瘿瘤,瘰疬,胸膜炎,肋软骨炎等。
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
气户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
气户主要用于治疗胸、肺等疾患:如哮喘、咳逆、吐血、胸胁疼痛、胀满、食噎。
现代又多用气户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气户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胁胀满;瘿瘤,瘰疬;呃逆。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其它: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气户穴配伍:
气户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气户配云门、天府,治喘逆。
气户配人迎、扶突,治瘰疬。
气户配华盖,有宽胸利气的作用,治胁肋疼痛。
气舍穴
适用于: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
气舍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胸部,锁骨根部稍中之处。
气指呼吸之气,舍即舍宅,穴在气管旁、有如气之外舍,故名气舍。
气舍穴的功效与作用:
气舍有清咽利肺,理气散结的作用。
气舍有清肺利咽,消肿散结的作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诸病源候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喉痹、瘿瘤皆为本穴所主。
气舍穴主治病证: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咳嗽,气喘,咽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哮喘,百日咳,支气管炎,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颈项强急,瘿瘤,项强,喘逆,饮食不下,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膈肌痉挛,消化不良,食难下咽,食道炎,颈淋巴结结核,落枕,颈椎病,颈项强直等。
气舍穴主治咽喉肿痛、喘息、呃逆、瘿气、瘰疬、颈项强痛。
气舍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
气舍主要用于治疗胸肺及颈项等部疾患:如咽喉肿痛、瘿气、瘰疬、项强、喘逆、饮食不下,以及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咽喉炎、支气管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等。
气舍穴主治瘿瘤,瘰疬,颈项强直;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呃逆,食难下咽。
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
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
其它: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
气舍穴的配伍:
气舍配扶突、人迎、合谷,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瘿瘤。
气舍配扶突、人迎,治瘿瘤。
气舍配中府、膻中,治咳喘。
气舍配魄户,治咳逆上气。
前顶穴
适用于: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前顶穴属于督脉;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前即前方,顶即头顶,此穴在头顶之前方,故名前顶。
前顶穴的功效与作用:
前顶穴有清头目、潜肝阳作用。
前顶穴具有熄风醒脑、宁神镇静的功效。
前顶穴有清神志、正厥逆作用,主治痫证,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等。治症略同后顶,只是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
前顶穴主治病证:
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瘈疭,高血压,鼻炎,眩晕,鼻渊,癫痫,颠顶痛,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中风,水肿,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头晕,目赤,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等。
前顶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头风、顶中痛、面赤肿、小儿惊癫、瘈疭及高血压、鼻炎等。
前顶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前顶穴主治颠顶痛,眩晕,鼻渊,鼻塞,鼻痔,鼻多清涕,目赤肿痛,面赤肿;癫痫,瘛疭,中风;水肿。
前顶穴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等。
头晕,目眩,头顶痛,目赤,鼻炎,面赤肿,水肿,小儿惊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瘫。
前顶穴的配伍:
前顶穴配百会、后顶治头顶痛;配太阳、太冲治头晕目眩;配迎香、合谷治鼻炎。
前顶配后顶、颔厌,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眩晕,偏头痛。
前顶配攒竹、人中,有熄风镇静,清热宁神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惊风。
前顶配百会,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暴赤肿,头痛、眩晕。
前顶配腰奇、百会、瘈脉、太冲,治小儿惊痫。
前顶配百会、风池、申脉、太冲,治头晕、目眩。
前顶配水沟,治面肿虚浮。
以三棱针刺前顶、百会,治目暴赤肿。
颧髎穴
祛风消肿;适用于: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颧髎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也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凹陷处。
颧即颧部,髎即骨隙,此穴在颧部骨隙中,故名颧髎。
颧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颧髎穴有通经活络,散风止痛作用。
颧髎穴有祛风镇痉,清热消肿的作用。
颧髎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会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颧髎穴主治病症: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唇肿,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目赤,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口眼斜,颊肿,面肌痉挛,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唇肿。
颧髎穴主要用于面部疾患:如面神经痉挛、面瘫、面赤、目黄、齿痛、眼睑动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㖞斜、眼睑动、目赤、目黄、齿痛以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颧髎穴主治口眼斜,眼睑动,目赤,目黄,齿痛,颊肿,唇肿。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牙痛等。
颧髎穴配伍:
颧髎穴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治三叉神经痛。
颧髎穴配二间治齿痛。
颧髎穴配大迎治目动。
颧髎配翳风、合谷,有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齿痛。
颧髎配肝俞,太冲,有舒肝解痉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肌痉挛,眼睑瞤动。
颧髎配太阳、攒竹、下关、地仓、颊车,治口眼斜。
颧髎配颊车、合谷,治面肿。
曲鬓穴
适用于:呕吐,齿痛,目赤肿痛
曲鬓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也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位于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曲即弯曲,鬓即鬓发,此穴在耳上鬓发边际的弯曲处,故名曲鬓。
曲鬓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鬓穴具有清热止痛,活络通窍的功效。
曲鬓穴有疏经通络的作用。
曲鬓穴系胆和膀胱经之会穴,有通关开窍、清热散风之功,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噤。
曲鬓穴主治病证:
曲鬓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如偏头痛,齿痛,颔颊肿,目赤肿痛,牙关紧闭,暴喑,偏正头痛,口眼斜,头痛,头痛连齿,口噤不开,颌颊肿痛,颈项强急,现代又多用曲鬓穴治疗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颞肌痉挛,牙痛,视网膜出血及其他眼病等。
曲鬓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如偏头痛,齿痛,颔颊肿,目赤肿痛,牙关紧闭,暴喑。
曲鬓穴主治偏正头痛,齿痛,颔颊肿,口眼斜等。
曲鬓穴主治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
曲鬓穴主治头面、口齿等疾患:如头痛连齿、口眼斜、口噤不开、颌颊肿痛、暴喑、颈项强急等。
现代又多用曲鬓穴治疗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面神经麻痹;
2.五官科系统疾病:颞肌痉挛,牙痛,视网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曲鬓穴的配伍:
曲鬓配太阳、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曲鬓配太阳、头维、风池,治偏头痛。
曲鬓配冲阳、颊车,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曲鬓配冲阳、颊车、下关,治齿痛。
曲鬓配廉泉、合谷,有清热开窍的作用,主治暴喑。
曲鬓配廉泉、扶突、合谷,治暴喑。
曲差穴
祛风明目,适用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曲差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曲即曲折,差即不齐,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曲而向外,至此穴又曲而向后,表现参差不齐,故名曲差。
曲差穴的功效与作用:
曲差穴有疏风明目通窍的作用。
曲差穴有清热明目,安神利窍的功效。
曲差穴位居头部,故以治疗头、额部的局部病为主。
曲差穴有清头散风之功。
曲差穴主治病证:
曲差穴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目眩,鼻衄,偏正头风,巅顶痛,鼽衄,㖞噼,心中烦满,热病汗不出,喘息不利,头部疮疖,现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息肉,眩晕,癫痫,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等。
曲差穴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
曲差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等。
曲差穴主治头、目、鼻部等疾患:如偏正头风、巅顶痛、目眩、鼻塞、鼽衄、㖞噼、心中烦满、热病汗不出、喘息不利、头部疮疖等。
曲差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头痛,目视不明,鼻塞,鼻衄。
现代又多用曲差穴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鼻息肉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癫痫,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眼睑痉挛,结膜炎。
曲差穴的配伍:
曲差配百会、太冲,有平肝熄风镇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曲差配四白、风池,治近视。
曲差配百会、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头晕。
曲差配迎香、风池、上星、合谷,治鼻塞。
清冷渊穴
治上火而头痛、头胀、发热、心里烦躁
清冷渊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清冷渊穴是祛火的,当心里着急上火,有气出不去,嗓子也痛、牙叶童,眼睛也痛,眼红木赤的时候,一揉清冷渊穴火气马上就会降下去,等于是让你跳到“清冷渊”(清冷泉)里面洗澡去了,肯定火就没了。
尤其是头痛、头胀热、心里烦躁时,揉外关穴不管用,可以揉清冷渊穴和天井穴,效果立竿见影。
球后穴
清热明目,适用于: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近视,青光眼,玻璃体混浊,内斜视
球后穴为经外奇穴;位于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球后穴的功效与作用:
球后穴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
球后穴主治病证:
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目翳,早期白内障,近视,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目赤肿痛,麦粒肿等。
球后穴主治目疾,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等。
球后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神经炎、近视、青光眼、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等。
球后穴主治眼病:目赤肿痛,目翳,麦粒肿,近视。
球后穴的配伍:
配睛明、翳明、太阳、合谷、肝俞,治角膜炎。
配风池、曲池、合谷、太冲,治青光眼。
配睛明、风池、养老、光明,治视神经炎。
加入鑫玺,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