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预防 > 不忘初心,这所79岁的老八路医院如何
不忘初心,这所79岁的老八路医院如何
“老八路”医院的转型与重塑
——解放医院矢志改革强军纪实
■刘会宾
引子这是人民军队光辉史册崭新的一页。年9月13日,习近平向联勤保障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站在历史新的拐点,从红军走来医院,把主席训词融入灵魂、落在行动,按照新体制、新要求加快转型步伐,朝着创建全军一流的“白求恩式”医院的目标迈进。
这是全军第一所奔赴医院。
抗战烽火中,白求恩带领医疗队转战晋察冀,把手术台搭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救治伤病员万余人次,涌现出百名英雄模范。
这是全军第一所由乡村战略医院。
79年来,历经10次转隶、20次改编,他们看齐追随、牢记宗旨、改革创新,医院医院转型。
今天,白求恩传人在改革强军的新征程中不改本色、不忘初心,向建设全军一流的白求恩式医院发起冲锋,在保障部队战斗力的道路上实现转型与重塑。
★转型,首先要转思想▲野战医疗所联训联保
▲野战医疗所联训联保
一场演练,暴露出十几个问题,医院领导眉头紧锁。
数辆救护车呼啸而至,一下子拉来20多名伤员,负责伤员分类的野战医疗所护士长唐丽娜慌了神,手忙脚乱,很是吃力。一肚子委屈的她追问导演组,过去都是2、3个伤员,这次咋这么多?
原本是为了讨个说法,却被导演组问了个大红脸:“战斗有大小,伤员更没有定数,每次都按老套路练,上了战场能跟得上吗?”
手术组医生王江涛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救治一名腿部贯通伤伤员时,他熟练地探查、缝合、包扎,不到十几分钟,完成手术。谁料,导演组却判定这名伤员“救治不当”。
“弹头高速钻进肌肉,合并烧伤、物理损伤,必须首先进行清创,而不是缝合。”导演组神情严峻地点评。
“思想转变不过来,怎么练也是白费劲!”今年盛夏,医院把野战医疗所拉倒某旅训练场,在与一线官兵联训联保中,深刻查找根源,研究解决办法。
太行深处,尘土漫天,一群臂挂“红十字”袖标的官兵穿梭在滚滚铁流中,或止血包扎,或转运伤员,或分类救治。尘埃落定,一脸泥水的医护人员围坐在一起,展开激烈讨论。“你打你的,我救我的,联合保障究竟怎么联?”“方案想定坐在办公室想当然,一拉到训练场很多用不上”……思想交锋中,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紧盯未来联合保障的转型方向,围着打仗搞建设,围着打仗带队伍,围着打仗建方案。
为了适应未来联合战场,他们定期组织骨科、烧伤、普外、神外等与战场对接最紧的科室,进行战创伤课题研究,打造强势军事学科群。建立团以上领导干部健康评估系统,对体系部队拟任干部进行身体和心理健康评估,为干部调配提供科学依据。大力开展战创伤技术研究,对战场亟需的技术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目前,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骨折、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等十余项军事医学技术相继开展。
★创新,缩短转型的周期▲耳鼻喉科李晓明主任正在阅片
▲骨二科步建立主任正在讨论手术方案
年5月,耳鼻喉科主任李晓明见到了名叫黄喜顺的患者。一检查,李主任的眉头拧成个大疙瘩:鼻子上的瘤子拳头一样大,脑子、牙齿、眼睛、颈内动脉都被侵犯。如果切除肿瘤,术中任何一点闪失,患者手术台都下不了。如果不切,生存期不过三个月。
黄喜顺的家属说,为了看病,走遍了北京、天津、医院,医生都说没救了。
李晓明沉思片刻,答应给他做手术。
切肿瘤、植皮瓣、接血管……6个多小时后,手术成功完成,黄喜顺得救了。
“头颈部复发性鳞状细胞癌的切除和缺损创面修复,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也是头颈部战创伤修复亟需攻克的课题。”李晓明介绍说,这项技术如果用于战场,会挽救很多官兵生命。近20年间,科室几代医务工作者攻关不辍,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逐步形成头颈部外科创伤治疗的新模式,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救治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年,这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领奖现场,一名记者采访李晓明:“攻克这一课题后,会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