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预防 > 承泣穴Cheacutengqi

承泣穴Cheacutengqi



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承泣穴

chéngqìxué

概述:承泣为经穴名。承泣为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1承泣的别名

鼷穴、面窌(《针灸甲乙经》),面髎[2],目下(《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谿穴(《外台秘要》),鼠穴[3]。

2出处

《针灸甲乙经》: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3特异性

阳蹻脉、任脉、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

4穴名解

承即承接,泣指眼泪,此穴在目下,故名承泣[1]。

承,有受义。《针灸甲乙经》有:“目不明,泪出。”《尔雅·释言》:“泣,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3]

5所属部位

面[4]

6承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5][6]。

承泣位于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时直对瞳孔[2]。

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1]。

承泣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承泣穴的位置

[1]

承泣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承泣穴的位置(骨骼、血管、神经)

承泣穴的位置(肌肉)

7承泣穴的取法

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承泣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1]。

患者闭目,正坐或仰靠、仰卧位,医者押手轻轻向上固定眼球,于眶下缘和眼球之间取穴[7]。

快速取穴:食指和中指伸直并拢,中指贴于鼻侧,食指指尖位于下眼眶边缘处即是[8]。

8承泣穴穴位解剖

承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下睑板肌、下斜肌、下直肌。有眶下动、静脉的分支及眼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穿皮肤、皮下组织以后,可经下睑板肌入眶内的下斜肌和下直肌。前肌为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后二肌是横纹肌,为动眼神经下支支配。

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一眶脂体→下斜肌[1]。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内眼球下直肌和下斜肌[6]。

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颧支、眶下动脉分布;眶内有动眼神经和眼动脉分支分布[6]。

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及面神经肌支,并有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通过[2]。

9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3]。

承泣穴有祛风散热、疏邪明目等作用[1]。

任脉为阴脉之海,“上颐循面入目”,阳跷脉“交目内眦”,足阳明之经别“还系目系”,足阳明之经筋“为目下纲”,本穴于目下,为上述三经之交会穴,故善治目疾,亦可治口面病证[7]。

10承泣穴主治病证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头痛眩晕,急慢性角膜炎,急、慢性结膜炎,翼状胬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夜盲、口眼斜、迎风流泪[6]。

承泣主要用于治疗眼及面部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夜盲、眼睑动、口眼㖞斜、头痛眩晕,以及急慢性角膜炎、翼状胬肉、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1]。

承泣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斜;以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2]。

承泣穴主治眼睑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近视,口、面肌痉挛[7]。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11刺灸法11.1刺法

紧靠眶下缘直刺0.3~0.7寸[6]。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1.0寸,针感整个眼球发胀,忌大幅度提插捻转[1]。

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2]。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眶下缘缓慢直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7]。

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注意:针刺时,应缓慢进针,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6]。出针时要迅速按压针孔,以防出血[7]。

《圣济总录》:只可针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医者应详明其局部解剖,针1寸可也。笔者曾多次针此穴深1寸,偶有出针后局部青瘀的皮下出血现象,待二三周后瘀退青消,皆未影响视力。自觉皮下出血应无大碍,仅有碍面部美观,过深刺中视神经实应戒之。[3]

11.2灸法

禁灸[1]。

不宜灸[6]。

12承泣穴的配伍

承泣配风池、睛明,治目赤肿痛[7]。

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承泣配合谷、攒竹,治口眼斜[7]。

承泣配太冲、攒竹、鱼腰,治迎风流泪[7]。

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13特效按摩

用食指指腹揉承泣1~3分钟,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预防黑眼圈[8]。

14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目不明,泪出,目眩瞀,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刺承泣。

《针灸大成》:主目冷泪出,上观,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口眼斜,口不能言,面叶叶牵动,眼赤痛,耳鸣耳聋。

《备急千金要方》:目动,与项口参相引。

《备急千金要方》: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

《外台秘要》:禁不宜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长桃许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见物,或如升大。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宜针,针之令人目乌色,可灸三壮,炷如大麦,忌如常法。

15研究进展

治疗近视:针刺承泣对治疗近视有较好疗效。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进针,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5次,留针10min,出针后按压局部1~2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4个疗程。[7]

调整心率:针刺承泣可使心率减慢[7]。

治疗冷泪:针刺承泣可温通气血,治疗冷泪[7]。

16参考资料

^[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8.

^[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6]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9.

^[7]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yf/12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