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症状 > 视网膜移自体植治疗巨大黄斑裂孔后续报道
视网膜移自体植治疗巨大黄斑裂孔后续报道
小编曾经发表过视网膜自体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相关资讯拆东墙补西墙可取吗?--视网膜自体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在文中向大家介绍了一种新的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方法。曾经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研究中没有对移植片的存活情况进行评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对视网膜的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远期预后目前还不能确定。今日我们很高兴看到对此种手术方法又有了新的研究报道,美国Retina-VitreousAssociatesMedicalGroup对术后移植片的血管化和血液再灌注通过造影进行了评价。报道中有两名女性患者(2只眼)进行了手术,平均年龄68.5岁。基线视力分别为指数和0.1,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μm和μm。术中切取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全层移植片,平铺于黄斑裂孔处,将移植片压在孔缘下,术中需重水辅助移植片平铺,再进行气液交换和眼内硅油填充,切取移植片处周激光封闭。术后6周复查2例患者黄斑裂孔均闭合,而且视网膜移植片恢复了血供。末次随访时患者视力分别提高到了0.1和0.15。患者1为66岁女性,视力下降多年,曾行多次黄斑裂孔手术。下图A和B显示患者术前的巨大视网膜裂孔,基底直径μm。图COCT显示术后6周,视网膜裂孔愈合,移植片与孔缘融合良好,局部可见移植片的边界,视网膜移植片还有轻度水肿。图D显示术后6周视网膜部分血供恢复。患者术后6周时视力提高至0.05。
图1患者1术前和术后6周时的眼底检查
患者术后3个月时,患者视力提高到0.1,视网膜移植片再灌注形成。下图分别显示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时的眼底情况。可以看到再灌注形成的视网膜移植片有弥漫的荧光,并且有少许的荧光素渗漏。OCT显示移植片融合良好。
图2患者1的远期随访眼底图像
患者2为一71岁的老年女性,同样曾行多次黄斑裂孔手术。下图显示黄斑裂孔直径μm。术后6周OCT视网膜裂孔愈合,移植片与孔缘融合良好,术后6周和3个月视网膜移植片血液再灌注。图3患者2术前和术后(6周和3个月)眼底图像。
本报道提及手术的要点之一是要将视网膜移植片压在黄斑孔缘下,一方面可以稳定移植片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原有黄斑组织的遮挡(主要指的孔缘)。因此患者移植片的直径要比孔缘大1mm左右。患者的移植片随时间推移,有逐渐皱缩、面积缩小的趋势,有助于原黄斑裂孔缩小愈合。另外移植片能够血管化发生血液再灌注推测可能与移植片缺血引发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化形成,但是对于移植片的面积大小可能有一定的要求,不过这些推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本报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患者病例数少,还需要对更多的患者进行评价。参考文献:HomayounTabandeh,VascularizationandReperfusionofAutologousRetinalTransplantforGiantMacularHoles,JAMAOphthalmol.;(3):-.点评
复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可以说是当前的一大热点,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再次注气、硅油填充、孔缘松解、内界膜移植、晶体囊膜移植甚至羊膜移植等,都有一定的效果。视网膜神经上皮移植可以说是一大创新,不仅能够促进裂孔愈合,而且与原先的视网膜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丢失感光细胞。可以说,这为黄斑裂孔的治疗带来的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本研究从血液再灌注的角度对移植片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确定了移植后移植片是可以在黄斑处存活的,而且患者视力有一定的提高。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尝试,尤其是对于特别巨大的黄斑裂孔。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对视网膜的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技术要求较高,远期预后目前还不能确定,而且此研究病例数少,因此还需要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来证实此术式的效果。另外患者视力提高的原因,究竟是移植片起到的作用,还是原有裂孔面积缩小,移植后眼内细胞因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医院
戴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