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治疗 > 下跳性眼震临床并不少见的一种中枢性眼震
下跳性眼震临床并不少见的一种中枢性眼震
作者:陈钢钢皇甫辉王斌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典型病例回顾
病例171岁女性,位置性和运动诱发性头晕2个月来诊,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Graves病,没有SCA的家族史。
查体:孤立性下跳性眼震(DBN),无小脑共济失调和构音困难。侧方凝视时眼震增强,平滑跟踪和扫视正常。步态正常。无其他颅神经病变表现。3年后MRI发现小脑萎缩。最终确诊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ataxiatype6,SCA6)是一种以小脑萎缩、构音困难、眼动紊乱和进展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疾病。下跳性眼震是SCA6常见的体征。
图1a~c为初始发病时的MRI,d~f为发病三年后的MRI。刚发病时无明显的小脑萎缩,但是发病三年后出现小脑核上蚓部的轻度萎缩
病例222岁男性,进展性左侧上肢和下肢的感觉丧失和乏力1年,走路上不平衡感6个月,振动幻视、吞咽困难和尿急3个月。
查体:短颈、后发际较低、脊柱侧凸。原位有下跳性眼震,向外侧和下方凝视时眼震增强。有眼睑眼震,右侧部分Horner征,低位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感觉和小脑性)。MRI检查如下图,诊断为ArnoldChiari畸形1型。文献报告约三分之一的ArnoldChiari畸形有眼动异常体征。
图2MRI示小脑扁桃体延伸向下至枕骨大孔下方约6mm
病例366岁男性,多发性硬化6年余。突发振动幻视、开车向左侧凝视时出现复视。
查体:右侧内收障碍,左侧眼外展时有眼震。考虑是右侧的内侧纵束综合征。黑暗环境中(排除固视影响)出现双眼下跳性垂直眼震。双眼向右侧或向下凝视时眼震增强。未见其他神经体征。
经过甲强龙激素冲击(mg)和β干扰素治疗5天后,患者眼震消失,遗留右眼轻度内收障碍。3个月后复查MRI见病变缩小。
图3从脑桥-延髓沟的外展神经核到脑桥嘴侧的脱髓鞘损伤,A:小脑上脚水平的脑桥层面;B:小脑下脚水平的脑桥层面。可见高信号的损伤团块位于右侧旁中央区,紧邻脑桥被盖的第四脑室,该损伤累及了内侧纵束
病例启示
引起DBN的常见病因可引起DBN的疾病较多,如小脑变性、颅颈交界区的畸形、脑血管病、中毒(如阿片类药物、抗惊厥药、酒精、胺碘酮、锂、代谢病、小脑肿瘤、副肿瘤神经综合征、小脑炎)等。
Wagner教授对例DBN的病因学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62%(72例)能找到明确原因,为“继发性DBN”,最常见的原因为小脑退行性变(23例)和小脑缺血(10例)。38%的患者无法找到明确病因,为特发性DBN。最常见的DBN伴随疾病为双侧前庭病(36%),和多神经病和小脑共济失调(甚至MRI没有小脑病理改变)。
另外,外周前庭疾病,如前半规管BPPV、前庭神经炎也可出现带有下跳成分的眼震,但并不会是纯下跳性眼震。
孤立性DBN分为三个亚组:
(1)纯DBN(17例);
(2)小脑性DBN(DBN合并更多的小脑体征,但没有MRI小脑病理改变)(6例);
(3)症候型DBN(DBN伴随有至少两个以下表现:双侧前庭病、小脑体征、外周前庭病)(16例),可能是由多系统神经退行性变引起。
小脑损伤引起DBN目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下跳性眼震多发生于小脑损伤后。偶尔可见脑干损伤,但很少见。
小脑病变引起DBN的病变责任部位主要在小脑绒球/旁绒球。绒球/旁绒球主要与下向的慢速眼球运动(占绒球内约90%的浦肯野细胞)相关。其发出抑制性的绒球-前庭传导束投射到前庭上核(SVN),抑制SVN。
绒球/旁绒球的损伤可以引起SVN失抑制,引起传导至上提眼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冲动过强,导致眼球缓慢向上偏移,从而引发向下的纠正性垂直扫视,即下跳性眼震。向侧方凝视和/或眼球辐辏运动时振幅增加。
PMT细胞群损伤引起DBN旁中央束神经元细胞群(Theparamediantract[PMT]neurons)是一组与眼动相关,投射到小脑绒球,位于低位脑干的旁中央区的MLF内或附近的神经元细胞团块。PMT的功能是将前半规管的信号传递给小脑绒球,形成小脑-脑干反馈环。通过该环路,前庭信号在小脑内被整合,通过绒球抑制前半规管神经通路,控制前庭平衡。
PMT细胞群接受来自SVN的信号,其轴突主要投射至绒球,属兴奋性神经元。损伤可使神经元活性降低,对绒球的兴奋作用减弱,导致绒球对SVN的抑制作用减弱,损害了绒球对前半规管通路的选择性抑制控制机制,前半规管失抑制,眼球向上漂移,出现下跳眼震(详见下图)。
图5PMT细胞群损伤后引起眼球下跳性眼震的机制:PMT-绒球浦肯野细胞为兴奋性通路,PMT损伤后,对绒球浦肯野细胞的兴奋作用减弱,小脑绒球的兴奋性降低,对外周的抑制降低,导致外周上半规管失抑制,眼球向上漂移,出现下跳眼震
DBN疾病的共性特点从上述机制描述可以看出,能够引起DBN的中枢或全身病变最终损伤的是小脑和低位脑干结构。既然是小脑核低位脑干损伤引起的DBN,那可能就会伴随有其他的一些临床眼震体征,有助于临床鉴别和警示:
①扫视、跟踪和视动眼动异常,表现为扫视辨距不良、扫视性跟踪、反向视动等。
②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GEN):前庭神经内侧核是水平凝视维持中枢,前庭内侧核的失抑制导致两侧前庭张力不平衡,眼球向侧方凝视时无法维持凝视位,眼球慢相向原位漂移,而中枢代偿机制诱发向侧方的纠正性扫视,使得眼震快相背离原位,即眼球向两侧凝视时出现眼震快相方向改变的GEN表现,这种GEN常伴有下跳眼震。
③错位性摇头眼震(pervertedhead-shakingnystagmus,pHSN):指摇头后出现非诱发水平平面的眼震。可见于小脑、脑桥被盖部病变等。常表现为水平摇头后出现下跳性或混合成分眼震。
④其他常见的脑干、小脑体征,不再赘述。
DBN的出现在临床并不少见,引起DBN的疾病也比较繁杂,但只有认识和掌握DBN的产生机制,才可能从症状体征倒推定位损伤部位,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WagnerJN,GlaserM,BrandtT,StruppM.Downbeatnystagmus:aetiologyand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