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治疗 > 鼻咽癌的相关知识

鼻咽癌的相关知识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常见发病部位鼻咽腔

常见病因家族聚集现象,种族易感性,地域集中性,易感基因,病毒感染,.环境因素

常见症状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头痛

疾病简介

鼻咽癌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男性居多,约为女性的2-3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大多在30-50岁之间。

国内鼻咽癌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省中部的肇庆、佛山、广州市和广西省东部的梧州为高发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

因鼻咽部位置隐蔽,早期症状复杂,故容易误诊和漏诊。同时鼻咽癌具有原发癌灶很小或不明显时,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和颅神经转移的特点。

鼻咽癌采用放疗为主,手术及化疗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疗。

疾病分类

鼻咽癌的TNM分类

根据鼻咽癌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扩散的程度,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第五版的方案如下:

1.解剖划分

(1)后上壁:从软硬腭交界到颅底

(2)侧壁:包括咽隐窝

(3)下壁:包括软腭上面

注:后鼻孔缘属于鼻腔部分。

2.TNM临床分类

T:原发癌

Tx: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无原发肿瘤之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局限在鼻咽部

T2:肿瘤侵犯咽部软组织和/或后鼻孔

T2a:无咽旁组织侵犯

T2b:咽旁组织侵犯

T3:肿瘤侵犯骨质和/或鼻窦

T4:肿瘤侵犯颅内和/或颅神经、颞下窝、喉咽或眼眶

注:咽旁侵犯指肿瘤突破咽基底筋膜,有咽后、咽侧壁浸润。

N:区域淋巴结转移

Nx:区域淋巴结转移不能确定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不超过6cm,位于锁骨上窝以上区域

N2:双侧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直径不超过6cm,位于锁骨上窝以上区域

N3:一个或数个淋巴结转移

N3a:淋巴结直径大于6cm

N3b:进入锁骨上窝

注:中线淋巴结视为同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不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3.组织病理学分级

G:组织病理学分级

Gx:组织分级不确定

G1:高分化

G2:中度分化

G3:低分化

4.分期

0期:TisN0M0

I期:T1N0M0

II期A:T2aN0M0

II期B:T1N1M0

T2aN1M0

T2bN0N1M0

III期:T1N2M0

T2aT2bN1M0

T3N0N1N2M0

IV期A:T4N0N1N2M0

IV期B:任何TN3M0

IV期C:任何T4任何NM1

临床分型

鼻咽癌在临床发展过程中,可见同一病理类型患者出现截然不同的临床表现;亦有不同类型基本按同一途径扩展和播散。临床上可分成3种类型:

1.上行型亦称脑神经型或A型:

有第II、第III、第IV、第V、第VI对脑神经的侵犯和(或)颅底骨质破坏,但没有颈淋巴结转移。

2.下行型亦称颈淋巴结广泛转移型或D型:

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广泛转移,累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灶大于8cm*8cm*8cm,但无上述脑神经的侵犯,也没有颅底骨质破坏。

3.上下行型亦称混合型或AD型:

有单侧或双侧或局限于一组的淋巴结转移,小于8cm*8cm*8cm,兼有上述脑神经的侵犯或颅底骨质破坏。

发病原因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以下因素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遗传因素

(1)家族聚集现象:许多鼻咽癌患者有家族患癌病史。鼻咽癌具有垂直和水平的家族发生倾向。

(2)种族易感性:鼻咽癌主要见于黄种人,少见于白种人;发病率高的民族,移居他处(或侨居国外),其后裔仍有较高的发病率。

(3)地域集中性:鼻咽癌主要发生于我国南方五省,即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首位。东南亚国家也是高发区。

(4)易感基因: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鼻咽癌肿瘤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1、3、11、12和17号染色体,在鼻咽癌肿瘤细胞中发现多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1p、9p、9q、11q、13q、14q和16q)可能提示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肿瘤抑癌基因的变异。

病毒感染

年Epstein和Barr首次从非洲儿童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的活检组织中建立了一株可以传代的淋巴母细胞株。电镜下可见疱疹型病毒颗粒。由于它具有与疱疹病毒家族其他成员不同的特性,故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即EB病毒。

从鼻咽癌组织中可分离出带病毒的类淋巴母细胞株,少数在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EB病毒抗体滴度的动态变化和监测,可以作为临床诊断、估计预后和随访监控的指标。

除EB病毒外,其他病毒如冠状病毒等,也被认为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环境因素

有报告显示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其鼻咽癌死亡率随遗传代数逐渐下降。反之,生于东南亚的白种人,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却有所提高。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内的婴儿,在断奶后首先接触的食物中便有咸鱼。另外,鱼干、广东腊味也与鼻咽癌发病率有关。这些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均有亚硝胺前体物亚硝酸盐。人的胃液pH值在1~3时,亚硝酸或硝酸盐(需经细胞还原成亚硝酸盐)可与细胞中的仲胺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如镍等在环境中含量超标,也有可能诱发鼻咽癌。

病理生理

原发部位及病变大体标本观

鼻咽癌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的顶部,其次为侧壁,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鼻咽癌的大体形态分为五种,即结节型,菜花型、黏膜下型、浸润型和溃疡型。

病理分类

鼻咽癌的病理分类目前尚未统一。年我国在制订《鼻咽癌诊治规范》时提出以下试行分类法:

1.原位癌:原位癌这一概念意味着癌细胞尚未冲破基底膜,鼻咽原位癌也不例外,在癌灶下一定要有完整的基底膜存在。原位癌细胞增生,呈花蕾状或钉突状突向上皮下时,在癌细胞与其下的黏膜固有层之间仍然有清楚的基底膜将之分隔。鼻咽原位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细胞学的标准,其次考虑组织学的排列和结构。因此,必须从严掌握诊断鼻咽原位癌的细胞学标准,即其间变图像务必达到众所公认的程度。原位癌细胞较之正常上皮细胞,核浆比例增大,即其核面积显著增大。

2.浸润癌:分为微小浸润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1)微小浸润癌:是指基底膜被癌细胞破环,但浸润范围未能超过光镜下倍的一个视野。细胞形态较原位癌异型程度明显,穿过基底膜呈浸润性生长。

(2)鳞状细胞癌:虽然鼻咽癌大多起源于柱状上皮,但是大多数鼻咽癌却是鳞状细胞癌。欲诊断鳞状细胞癌,切片中必须具备鳞状分化的特征。所谓鳞状分化是指:角化珠;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角化;细胞间桥;癌细胞巢中细胞的排列层次似鳞状上皮,细胞并不呈合体细胞样。

根据癌细胞鳞状分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鼻咽鳞状细胞癌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分化三级:

①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大部分癌组织中可见细胞间桥或角化者称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角化鳞状细胞癌。癌巢内一般没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到个别散在的淋巴细胞。癌巢境界一般比较清楚,有时有完整的膜包绕。这型癌的间质多数是纤维组织型。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但浆细胞一般不太多;

②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清楚的细胞间桥和/或角化,不是个别存在而是有一定数量的鼻咽癌。无论是细胞内或细胞外角化的数量远较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少得多。癌巢内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巢周有多少不一的浆细胞,间质改变的情况与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类似,而与高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不同;

③低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光镜下也可见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出现细胞间桥或细胞内角化,但是数量少。癌细胞核深染。核仁肥大,常带些嗜碱性的伊红染色。癌巢与间质的分界比较清楚,但也可与间质交错混杂在一起。癌巢中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可以呈多种类型,即淋巴类细胞丰富浸润型、肉芽组织型、纤维化型和固有组织型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间质,每伴有数量不等的浆细胞浸润。

(3)腺癌:鼻咽腺癌与鼻咽鳞状细胞癌比较起来极为少见,尤其是在鼻咽癌的高发区。按组织发生学观点,腺癌必须是发源于腺体者。

①高度分化的腺癌:癌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癌巢较明显。有的癌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有的排列成高柱状导管样结构;有的呈腺样囊性癌或筛状癌的结构;有的为单纯腺癌。

②中度分化的腺癌:是指在癌组织中见到一定数量清楚的腺腔形成,但伴有部分未分化癌结构的腺癌,它们往往是上述高度分化腺癌进一步间变的结果,因此仍然保留部分高度分化腺癌的痕迹。

③低度分化的腺癌:癌组织中可见清楚的腺腔结构,数量极少。大部分癌组织呈未分化癌的结构。肿瘤细胞呈泡沫状泡浆,Alcian蓝染色为弱阴性。

(4)泡状核细胞癌:大部分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的鼻咽癌即可称为泡状核细胞癌。由于它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态以及经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因此独立为一型。所谓核的空泡状变,是说核大而圆或椭圆或呈肥梭形。核面积是淋巴细胞核面积的三倍以上。核内染色质较稀少,因而使核呈空泡状;染色质每不均等地黏附于核膜内面,因而使之厚薄不均,菲薄的地方甚至类似核膜缺损。诊断鼻咽泡状核细胞癌,必须在切片中找到75%以上的癌细胞核呈空泡状变。其余不到25%的癌细胞可以是低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未分化癌,将诊断泡状核细胞癌的标准定为具有75%以上的呈空泡状变的癌细胞,是因为如此才能显示它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即放射治疗后预后较好。

(5)未分化癌:癌细胞分布较弥散,常与间质相混杂。细胞中等大小或偏小,短梭型、椭圆型或不规则型,脑浆少,略嗜碱性。核染色质增加,颗粒状或块状,有时可见核仁。

临床表现

好发人群

鼻咽癌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点。男性居多,约为女性的两倍。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大多在30-50岁之间。

国内鼻咽癌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广东省中部的肇庆、佛山、广州市和广西省东部的梧州(互相连成一片)为高发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

疾病症状

(1)原发癌症状:

1)涕血和鼻出血:

病灶位于鼻咽顶后壁者,用力向后吸鼻腔或鼻咽部分泌物时,轻者可引起涕血(即后吸鼻时“痰”中带血),重者可致鼻出血。肿瘤表面呈溃疡或菜花型者此症状常见,而黏膜下型者则涕血少见。

2)耳部症状:

肿瘤在咽隐窝或咽鼓管圆枕区,由于肿瘤浸润,压迫咽鼓管咽口,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和体征:耳鸣、听力下降等、临床上不少鼻咽癌患者即是因耳部症状就诊而被发现的。

3)鼻部症状:

原发癌浸润至后鼻孔区可致机械性堵塞,位于鼻咽顶前壁的肿瘤更易引发鼻塞。初发症状中鼻塞占15.9%,确诊时则为48.0%。

4)头痛:

是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持续性疼痛,部位多在颞、顶部。产生原因可以是:

①神经血管反射性痛;

②三叉神经第1支(眼支)的末梢在硬脑膜处受压迫或颅底骨质破坏;

③鼻咽局部炎性感染;

○4肿大的颈部淋巴结,既可能压迫颈内静脉导致回流障碍而产生钝性头痛,也可能侵蚀颈椎骨质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疼痛。

I、II期病例常见的初发症状大致如下:

I期病例初发症状依次为涕血(32.7%),耳鸣(23.5%),头痛(19.4%),鼻塞(12.2%),听力下降(10.2%),无原发癌症状(2%)。

II期病例初发症状依次为颈部淋巴结肿大(40.1%),头痛(13.2%),涕血(13.2%),耳鸣(12.5%),鼻塞(9.2%),听力下降(8.6%),无原发症状(3.2%)。

(2)眼部症状:

鼻咽癌侵犯眼眶或与眼球相关的神经时虽然已属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状就诊。

鼻咽癌侵犯眼部常引起以下症状和体征:视力障碍(可失明),视野缺损,复视,眼球突出及活动受限,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眼底检查视神经萎缩与水肿均可见到。

鼻咽癌侵入眼眶的途径如下:

1)经颅内侵入眼眶:鼻咽癌经颈内动脉管或破裂孔侵犯海绵窦,之后向前由眶上裂到达眼眶。大多数病例经此途径侵入。

2)经颅外扩展至眼眶:

○1肿瘤由鼻咽腔经翼管进入翼腭窝,再从眶尖至眶内,这是一条自然通道。但翼管十分狭小,肿瘤不易经此而到达翼腭窝。故临床上更常见的是肿瘤先破坏翼管基底部,然后再经眶尖达眶内;○2鼻咽顶后壁之肿瘤常向前侵入鼻腔,后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再由眶尖或眶下裂侵入眼眶内;○3肿瘤向前侵入鼻腔后份时,可容易地破坏筛窦纸样板,再进入眼眶。

(3)脑神经损害症状:鼻咽癌在向周围浸润的过程中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受累较多,嗅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则甚少受累。

鼻咽癌侵犯脑神经的方式和途径如下:

1)位于咽隐窝附近的肿瘤,常向上经颈内动脉管或破裂孔到达颅中窝的岩蝶区。此处有颞骨岩尖、圆孔、卵圆孔、海绵窦区等结构,肿瘤如侵及此处,常引起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及外展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2)鼻咽癌侵入颅中窝后再向前方浸润,经眶上裂入眼眶,引起眼部症状,如再向前浸润也可达颅前窝使嗅神经受累,但少见。

3)鼻咽癌向外侧扩展至咽旁间隙的茎突后区,使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颈交感神经受累;向外侧前方扩展至茎突前区内,可使下齿槽神经、耳颞神经及舌神经受累(均为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茎突后区的神经受损既可是鼻咽癌的直接侵犯,也可由颈深上组或咽后组转移的淋巴结所引起。对此CT扫描可起重要的鉴别作用。

肿瘤经破裂孔进入颅内,常先侵犯第V及第VI对脑神经,继之可侵及第IV、III、II对脑神经,引起持续性头痛或三叉神经痛,患侧面部麻木、复视、视物模糊、眼睑下垂、眼外展肌麻痹、眼球固定或失明。

肿瘤在颅外向后外方发展,或因转移的颈淋巴结的压迫或侵蚀,可使第IX、X、XI、XII对脑神经或颈交感神经受累,引起各种咽喉麻痹症状如吞咽困难、声嘶、舌半侧瘫痪和萎缩。颈交感神经麻痹可出现Horner综合征:眼球下陷、眼睑下垂、瞳孔缩小、额部无汗。

晚期,第VII、VIII对脑神经尚可受累,出现面瘫(单侧、周围性)及耳聋。如三叉神经痛、咽鼓管闭塞及颈淋巴结中的三者同发于一侧,而无鼻塞,为晚期鼻咽侧壁浸润性癌的特有表现

(4)颈淋巴结转移: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9.37%(单侧转移44.20%,双侧35.17%)。11.05%是以颈部包块为初诊症状。转移淋巴结的分布:颈深上前组占53.45%,颈深上后组31.36%,颈深下组15.76%,颈后三角组18.48%,锁骨上组14.71%,其他组仅占0.18%。颈部肿大之淋巴结无痛、质硬,可早期活动,晚期与皮肤或深层组织粘连而固定。

(5)远处转移:鼻咽癌确诊时远处转移率,60年代为2.80%,70年代为1.10%,80年代后期随着CT和骨扫描设备的应用,上升至4.2%。个别病例以远处转移为主诉而就诊。

(6)恶病质:可因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也有因突然大出血而死亡者。

2.特殊临床表现

(1)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皮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与皮肌炎的关系尚未明确,但皮肌炎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至少高于正常人5倍。故对皮肌炎患者,须进行仔细的全身检查,以求发现隐藏的恶性肿瘤。

(2)隐性鼻咽癌:颈部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转移癌,但对各可疑部位多次检查或活检仍未能发现原发癌病灶,称为头颈部的隐性癌(原发灶位于胸、腹或盆腔者不属于此类)。有学者认为下述情况者,可按鼻咽癌进行治疗:○1颈深上组的转移癌,位置在乳突尖前下方与下颌角后方之间,且质地硬实者;○2病理类型属低分化或未分化癌者;○3来自广东或其他高发省籍,年龄在中年以上者。治疗后必须按月进行紧密随诊,以便发现异常及时确诊再修正治疗方案。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1)前鼻镜检查:少数病例可发现新生物侵入后鼻孔,多呈肉芽组织状。

(2)鼻咽镜检查:对诊断极为重要。

1)间接鼻咽镜检查:须反复仔细寻找可疑之处,咽部反射敏感检查不能合作者,可表面麻醉后再检查;如仍不成功,可用软腭拉钩拉开软腭,或用细导尿管插入前鼻孔,其前端由口拉出,后端留于前鼻孔之外,将两端系紧、固定,软腭被拉向前,可充分显露鼻咽部,并可进行活检。

2)鼻咽纤维镜或电子鼻咽纤维镜检查:一种可弯曲的软性光导纤维镜。从鼻腔导入(表面麻醉后),能全面仔细地观察鼻咽部,可行照相、录像及活检,是检查鼻咽部最有效的现代工具。

(3)病理检查:

1)活检:可采取经鼻腔径路或经口腔径路。活检如为阴性,对仍觉可疑者需反复行之,并密切随诊。

2)颈淋巴结摘除活检或颈淋巴结细胞学穿刺涂片检查:若颈侧淋巴结肿大,且质硬者,应作颈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若鼻咽部无明显可疑病变,须考虑淋巴结摘除活检。

3)鼻咽脱落细胞学诊断:取材恰当,即时固定,染色和检查,可补充活检之不足。以下情况较适合本检查:1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以动态观察疗效;2对于隐性癌者,可在多个部位分别取材送检;3用于群体性普查。

4)细针抽吸细胞学(FNA)检查:FNA对转移性鼻咽癌的诊断是非常有价值的,如颈部淋巴结受累,用此方法可以对原发肿瘤进行评估。它具有安全、简便、结果快速、可靠等优点。

(4)CT扫描:CT扫描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鼻咽部表层结构的改变,还能显示鼻咽癌向周围结构及咽旁间隙浸润的情况,对颅底骨质及向颅内侵犯情况亦显示较清晰、准确。

(5)核磁共振(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MRI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对放疗后复发的鼻咽癌,MRI有独到的作用。它可以鉴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和复发的肿瘤。复发肿瘤呈不规则的块状,可同时伴有邻近骨或(和)软组织结构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肿大。放疗后的纤维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块状或局限性的不规则的斑片状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分界不清。在T1加权像上,复发的肿瘤和纤维化组织多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复发肿瘤为高信号,而纤维组织呈低信号。

(6)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VCA-I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是免疫酶法。

诊断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最为重要。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以下几点有密切的关系:

(1)肿瘤的原发部位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外生性或黏膜下向深层发展);

(2)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原因不明的一侧进行性咽鼓管阻塞症状;涕中带血或后吸鼻后“痰”中带血;颈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头痛;外展神经麻痹等患者均应考虑到鼻咽癌的可能,进行详细检查;

(3)患者本人对鼻咽知识缺乏,医院就诊而延误诊断。

鉴别诊断

(1)鼻咽部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淋巴肉瘤好发于青年人,原发肿瘤较大,常有较重鼻塞及耳部症状,该病淋巴结转移,不单局限在颈部,全身多处淋巴结均可受累,颅神经的损伤不如鼻咽癌多见,最后需要病理确诊。

(2)鼻咽部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除鼻阻、涕血外,还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检查见鼻部溃疡、水肿、颜色较淡。分泌物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可伴有颈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肿大,呈马铃状,粘连,无压痛;颈淋巴结穿刺可找到结核杆菌;PPD试验强阳性。

(3)增生性病变:鼻咽顶壁、顶后壁或顶侧壁见单个或多个结节,隆起如小丘状,大小约0.5~1cm,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光滑,多是在鼻咽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亦可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后,角化上皮潴留而形成表皮样囊肿的改变,部分是黏膜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潴留性囊肿。当结节表面的黏膜出现粗糙、糜烂、溃疡或渗血,需考虑癌变的可能,应予活检,以明确诊断。

另外,鼻咽癌还需与鼻咽纤维血管瘤、咽旁间隙肿瘤、颈部及颅内肿瘤(如颅咽管瘤、脊索瘤、桥脑小脑角肿瘤)等相鉴别。

疾病治疗

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对较高分化癌,病程较晚以及放疗后复发的病例,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亦属于不可缺少的手段。

放射治疗

(1)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根治性放疗的适应证:

全身状况中等以上者;

颅底无明显骨质破坏者;

CT或MRI示鼻咽旁无或仅有轻、中度浸润者;

颈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8cm,活动,尚未达锁骨上窝者;

无远处器官转移者

2)姑息性放疗的适应证:

KS分级60分以上;

头痛剧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

有单个性远处转移者或颈淋巴结转移大于10cm。

经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况有改善,症状消失,远处转移灶能控制者,可改为根治性放射治疗。

3)放射治疗禁忌证:

KS分级60分以下;

广泛远处转移者;

合并急性感染病者;

放射性脑脊髓损伤者

4)放射治疗后复发再放疗原则,具有下述情况者不宜再放射治疗:

同一靶区包括鼻咽及颈部靶区放疗后复发时间未满一;

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或放射性脊髓病;

鼻咽部靶区总疗程不宜超过三个疗程,颈部靶区不宜超过两个疗程。

(2)放射线的选择:

因鼻咽癌原发灶位置深在,周围有重叠的骨质包围,故应选择穿透力强,皮肤量低,吸收少的高能放射源如60钴或直线加速器的高能X线(4-9meV作为外照射)。这两种设备中,又以加速器为优,因其产生的半影甚小,深部剂量较高而且均匀,周围正常组织受损小,疗效较佳。对于外照射后的残存肿瘤,可以用X线体腔管或后装腔内作补充治疗。

(3)放射剂量和时间:外照射可采用连续法或分段法进行。虽两种方法的远期疗效近似,但前者总的时间较短,而放疗后反应较重;后者总的放疗时间较长,但放疗后反应较轻。因此,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选择:

1)连续治疗: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TD60-70Gy/6-7周。

2)分段治疗:将整个疗程分两段,每周5次,每次2Gy,每段约3.5周,总剂量65-70Gy。

3)超分割放疗:每次1.2Gy,每日2次,间隔6小时以上,总量66-70Gy。

4)外照射+后装治疗:外照射50-60Gy(5-6周),后装治疗2-3次,每周1次,每次8-10Gy。

5)颈淋巴结阳性者,根治量56-60Gy(5.5-6周);颈淋巴结阴性者预防量46-50Gy(2.5-3周)。

(4)放射野的设计:

每个病例的照射野都需要将鼻咽部及其邻近窦腔、间隙、颅底以及颈部包括在内。但是各照射野之间勿使剂量重叠或遗漏。原则上各部位同时开始照射,但患者如有严重头痛、鼻出血等,可以先用小野进行照射以减轻症状,然后按全面的布野照射。

(5)近年来放疗新技术

1)腔内近距离放疗:常用的放射源有铱、铯等,近距离放疗的最大优点为既可增加靶区的局部放射剂量,又可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近距离放疗通常作为外照射的补充放疗。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对鼻咽部局限性浅表病灶,局部控制率比常规的单纯外照射有一定提高。

2)伽马刀治疗:伽马刀是一种三维立体定向高能聚焦的多束伽马射线治疗装置。将肿瘤精确定位后,可用大剂量的射线一次性将肿瘤摧毁。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害很小。放射治疗后复发的鼻咽癌病例适合于伽马刀治疗。对于初发的鼻咽癌病例应慎用伽马刀治疗,因其治疗鼻咽癌的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3)三维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是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的最重要进展之一,它可以根据肿瘤的不同形状,将放射剂量较均匀地分布于靶区。

4)适形强调放疗:适形强调放疗是近几年发展的一项崭新的放疗技术。此技术可根据不同肿瘤的大小、形状和生物学行为特性授予不同的靶区不同的照射剂量,同时对肿瘤周围的重要器官有独特的保护优势。

(6)放疗并发症

1)全身反应: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或变味、失眠或嗜睡等。个别患者可以发生血象改变,尤其是白细胞减少。虽然程度不同,但经对症治疗,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疗。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1、B6、C,胃复安等。如白细胞数下降低于3×/L时应暂停放疗。

2)局部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腺的反应。皮肤反应表现为干性皮炎甚或湿性皮炎,可局部使用0.1%冰片滑石粉或羊毛脂做基质的消炎软膏。黏膜反应表现为鼻咽和口咽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及分泌物积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剂及润滑消炎剂。少数病人腮腺照射2Gy后即可发生腮腺肿胀,2~3天逐渐消肿。当照射40Gy时,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同时口腔黏膜分泌增加,黏膜充血、红肿。患者口干,进干食困难。因此腮腺应避免过量照射。

3)放疗后退症:主要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及软组织萎缩纤维化、放射性龋齿及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和放射性脑脊髓病。目前尚无逆转的妥善办法,对症处理和支持方法有一定帮助。要严格避免重要组织器官的超量照射。

化学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中、晚期病例。放疗后未能控制及复发者,所以是一种辅助性或姑息性的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

1作为化学增敏剂,以提高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度,多与放疗同时进行;

2用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3先用化疗使晚期肿瘤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再用放疗;

4在放疗后,根据细胞动力学周期,定期进行预防性化疗。

常用的给药方式有三种:

(1)全身化疗: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常用药物有氮芥、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塞替派等。可单独用一种药物或联合用药。

(2)半身化疗:是压迫腹主动脉,暂时阻断下半身血液循环,从上肢静脉快速注射氮芥的疗法,氮芥注入体内2~3分钟后便产生效应,15分钟后药力可减少一半,这样既可以提高上半身药物浓度,又可以保护下半身骨髓造血功能。

半身化疗的禁忌症: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年老、体弱、肥胖者;3)上腔静脉受压者;4)肝硬化、肝肿大者;5)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6)白细胞数低于3×/L者。

(3)动脉插管化疗:可增加鼻咽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采用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注入抗癌药物。对于早期(I、II期)包括有单个较小的颈深上组淋巴结转移病例,晚期有脑神经受累的病例,或者放疗后鼻咽部局部残存或复发病例,均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常用的抗癌药物有5-氟尿嘧啶、平阳霉素、顺铂等。

放疗与化疗联合治疗

对于晚期鼻咽癌可用放射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有文献报道: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项治疗。

手术治疗

非主要治疗方法,仅在少数情况下进行。其适应证如下:

(1)鼻咽部局限性病变经放疗后不消退或复发者。

(2)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后不消退,呈活动的孤立性包快,鼻咽部原发灶已控制者,可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禁忌证:

(1)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脑神经损害或远处转移。

(2)全身情况欠佳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3)有其他手术禁忌证。

免疫治疗

有干扰素诱导剂,植物血凝素—瘤苗等。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疾病预后

鼻咽癌以放射治疗为主,残余病灶可手术切除。照射范围包括鼻咽、颅底、颈及眶部。原发灶剂量65~70Gy,继发灶50~60Gy。因肿瘤易复发及早期转移,预后不佳。对放射线不敏感的鳞状细胞癌5年存活率0%~10%,放射敏感的淋巴上皮癌5年存活率约30%。

参考资料

1.李学佩主编.耳鼻咽喉科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黄兆选,汪吉宝,孔维佳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赞赏

长按







































鐩栧崥澹洊鐧鹃湒
鍖椾含鍝簺鍖婚櫌鐧界櫆椋庢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zl/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