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治疗 > 苏世独例重视眼压波动nbsp
苏世独例重视眼压波动nbsp
张恒丽唐广贤医院
编者按
多年来循证(evidence-based)医学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使我们深知,前列腺素类药物是POAG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临床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其病例资料也正是最佳的“证据”来源。AAO青光眼指南指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为使更多的眼科医师走好青光眼药物治疗的第一步,《国际眼科时讯》与爱尔康公司联合举办了苏世独“例”——青光眼优秀案例 患者女,33岁,主诉左眼间断性胀痛3个月,加重1周。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胀痛,休息后不缓解,医院,眼压为“右眼22mmHg、左眼50mmHg”,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给予左眼“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每日2次)、卡替洛尔滴眼液(每日2次)、贝美前列素滴眼液(每日1次)、布林佐胺滴眼液(每日2次)”降眼压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未定期复查,1周前左眼不适、症状再次加重,就诊我院。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无特殊。
既往眼病史:1年前行“右眼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眼压控制差,目前应用“贝美前列素滴眼液(每日1次)、布林佐胺滴眼液(每日2次)”降眼压治疗。
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0.3、左眼1.0,眼压:右眼21mmHg、左眼30mmHg,右眼颞上方引流盘周围球结膜局限、隆起,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央深度6CT,周边前房深度>1CT,引流管在位、管口通畅,虹膜纹理清,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后囊混浊,眼底:视盘边界清,C/D≈1.0、弥散性RNFLD,视网膜血管比例及走行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左眼角膜透明,前房中央深度6CT,周边前房深度>1CT,虹膜纹理清,瞳孔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透明,眼底:视盘边界清,C/D≈0.5、视网膜血管比例及走行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清(图1)。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入口>20°,周边虹膜平坦,双眼静态全周房角可见睫状体带。视野检查:右眼鼻侧阶梯(MD:-9.68dB),左眼正常(MD:-1.41dB)(图2)。OCT:右眼神经纤维层变薄,左眼神经纤维层厚度正常(图3)。中央角膜厚度:右眼μm、左眼μm。24小时眼压:右眼峰值35mmHg、谷值21mmHg,左眼峰值40mmHg、谷值29mmHg;眼轴:右眼24.76mm,左眼24.82mm。
图1.双眼杯盘比
图2.双眼视野检查结果
图3.双眼OCT检查结果
诊断
1.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右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
手术方式
右眼滤过区瘢痕组织切除,左眼深层巩膜切除+小梁切除手术,术中两眼均使用丝裂霉素。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1周内双眼滤过区弥散隆起,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0mmHg。术后第2周双眼滤过泡弥散,眼压:右眼12mmHg、左眼9mmHg。术后第4周右眼引流盘周围局限,滤过区隆起,眼压20mmHg,给予局部按摩,左眼滤过泡弥散隆起,眼压12mmHg,病情稳定。术后第6周,右眼滤过区局限,引流盘包裹,给予滤过区针刺剥离联合使用丝裂霉素。剥离后2周内眼压控制在10mmHg,滤过区弥散,3周后开始局部按摩,眼压控制理想。剥离后6周,滤过区趋于局限,眼压升高至21mmHg,局部按摩效果差,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点右眼(每晚1次)”观察病情变化,用药后1月右眼眼压12mmHg,观察病情变化,至用药后3个月复测24小时眼压,右眼峰值14mmHg、谷值11mmHg,左眼峰值15mmHg、谷值12mmHg。至末次随访患者OCT及视野检查均显示病情平稳。
专家简介唐广贤,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省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省医师学会委员,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暨眼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眼科疾病质控中心副主任,现任医院副院长。
点评
青光眼是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安全有效持久地将眼压控制在目标眼压水平是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尤其是滤过手术仍然是目前青光眼最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滤过道瘢痕化始终是制约手术疗效的最重要因素。本例患者初次就诊我院时双眼使用多种降眼压药物,眼部不适症状已有显现。基于年轻患者、眼表问题及眼底晚期青光眼改变等综合因素考虑,患者入院后首选手术治疗,右眼给予滤过区瘢痕切除,重新建立滤过通道达到降眼压目的,考虑该患者术后瘢痕化较重,因此,左眼行小梁切除联合深层巩膜切除,目的是增加患者远期手术疗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对于年轻的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中联合深层巩膜切除,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效果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更佳。随访中发现,该患者右眼眼压控制不理想,左眼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病情稳定。
因患者右眼先后接受过引流阀植入术、滤过区瘢痕组织切除及滤过区针刺剥离,均因滤过道瘢痕化而告失败。另外右眼为晚期青光眼,视功能已经损害严重,所以患者对再次手术的思想压力很大。因此,对该患者暂不考虑再次手术治疗,而给予药物干预。目前药物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主要包括前列腺素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α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和拟胆碱类药物。原则上,根据患者的视功能、眼压的波动幅度及眼底改变制定目标眼压,从而选择精准药物进行个体化降眼压治疗。众多临床研究及笔者的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用药种类及点药次数的增多,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眼表疾患及不适症状,而且大幅降低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前列腺素衍生物已成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用药,因其安全性、可耐受性、有效性、持续性和使用频次少而受青光眼医生和患者青睐。曲伏前列素对FP前列腺类受体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力,其主要通过葡萄膜巩膜外引流和压力敏感的小梁网途径降低眼压。相对于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其更加符合房水动力学和生理学,因睫状体上腔压(<10mmHg)远低于上巩膜静脉压(=10mmHg),其外引流压差远大于小梁网通路,从而有利于眼压峰值和谷值整体水平的大幅度降低,并缩小眼压的昼夜波动。考虑到该患者24小时眼压波动较大,眼部不适等因素,最终选择了给予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点右眼治疗(每晚1次),随访过程中,通过观察24小时眼压变化、患者右眼功能及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该患者目前病情控制稳定。
青光眼患者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至关重要,对于某个个体而言,设定目标眼压应该考虑到诸多因素:年龄、病情、中央角膜厚度(CCT)、杯盘比、视野、血压及全身状况等等。依据青光眼诊疗共识及大量研究报道,以视野平均缺损指数(MD)和C/D进展情况进行疾病分期:早期患者MD≤6dB,中期(进展期)患者6dB<MD≤12dB;晚期患者MD>12dB。早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8mmHg;中期(进展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6mmHg;晚期患者目标眼压设定为≤12mmHg。对于年轻患者,青光眼晚期改变,角膜尤其偏薄的患者,目标眼压须设在12mmHg以下,这样在有生之年才能拥有更长时间的视力年。对于本例患者,右眼角膜厚度基本正常,眼底晚期改变,24小时眼压监测峰值眼压最好控制在12mmHg以下,并定期(3~4个月)复测视野以检测其视功能的损害速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重新设计目标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关阅读★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规范治疗1例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白癜风怎么得的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