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治疗 > 穿孔与变形,新石器时代人骨所见的几种变
穿孔与变形,新石器时代人骨所见的几种变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m/
导语:
在史前社会时期以山东半岛为主的海岱地区存在这几种特别的丧俗,这些丧俗主要是基于对人骨形态的改变,因此尽管历经了几千年我们仍然能够从人骨形态上辨认出来。这些习俗主要包括:头骨变形、口含石球、拔牙和头骨穿孔等,这些习俗很多都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群中特定习俗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这些风俗和习惯。
人们通过这些习俗来显示自己与其他人群的不同,表示集体认同感、或者表示已经成年,代表某种仪式、亦或者是巫师医治某种疑难疾病的手段,为的是让患者解除疑难,将生命延续下去等等。通过认识这些奇特的风俗和习惯,我们能够认识到海岱地区史前先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信仰。
一、头骨穿孔习俗的宗教与巫医功能
所谓的头骨穿孔习俗就是在人骨上观察到的在头骨中央开有一个圆孔,因为开颅后愈合状况不同或者是死后才进行开颅等原因,我们能够在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中较早见到这一类风俗。
古代的穿孔头骨1.头骨穿孔习俗与头骨崇拜
为什么是对人头骨进行穿孔而不是对其他部位进行穿孔呢?实际上着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头颅崇拜。在古代战争中人们以砍下敌人的首级悬挂在城楼之上作为一种鼓舞士气和挑衅敌人的手段。
在史前社会还广泛存在着一种猎头习俗,在战争或者是武斗中以砍下对方头颅的多少作为显示功绩和威势的标志。人们认为头脑是一个人作为重要的部分,是生命的象征,失去头颅就意味着生命结束,因此崇拜头颅就是崇拜生命、重视灵魂。
古代的quot;斩首quot;古代社会中常常有一种灵魂不灭的信仰和习俗,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死后灵魂是永存的,他能够脱离肉体而存在,上天入地,守护生者。在史前社会中有一种名为瓮棺葬的墓葬方式,专门用来埋葬未成年孩童,后来也用来埋葬成人。
这种瓮棺葬通常是将人骨放置在大瓮和缸当中,顶部再扣上一个陶盆,翁棺葬顶部或者顶部的葬具上往往会有一个圆形穿孔,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灵魂出入。
三国时期吴国的魂瓶无独有偶,在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流行一种名为魂瓶的丧葬用具,这种器具顶部以堆塑的方式雕造出各种亭台楼阁、动物人物等形象,下部为一罐身,罐身上部分通常有一个圆形穿孔,目的也是象征死者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因此,在死者去世之后对头骨进行穿孔的习俗很有可能就是基于死者能够灵魂不被禁锢,能够自由出入的宗教信仰,使得死者魂魄能够守护生者。
2.穿孔头骨与原始巫医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中通常是巫医不分的,早期社会中人们如果患上疾病通常被认为是邪恶附体了,要由巫医专门举行仪式,将邪恶驱散,有时再调以汤药就会药到病除了。
在我国文献中就有较早关于头颅穿孔的记载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有兽医,能开脑除虫以愈目。这种病症现象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偏头痛引起的,严重时这种疾病会压迫视网膜神经,造成失明。
古代的巫术活动然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是巫蛊作祟,打开头颅、取出蛊虫之后就会完全治愈。这种手术过程比较复杂,需要钻取一个小孔,手术完成后再将头骨盖上,头皮连结回原处。这一过程相当惊险和复杂,需要病人处于麻醉状态才能够完成,稍有不慎就会危及性命。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最早有确切记载的麻醉剂是东汉时期华佗制作麻沸散,在此几千年前的人们是否有能力使用类似的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还值得我们怀疑。如果真能够证明在几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有麻醉剂出现了,想必对于我国医学史来说也是一次重大发现。
二、拔牙与口含石球的习俗
1.拔牙习俗的特征
拔牙习俗在海岱地区非常常见,以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诸城呈子遗址为例,发现的所有可辨别人骨中有过拔牙的个体就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拔牙所拔除的牙齿也并不一定,有的是拔除上颌侧门齿,有的则是拔除下颌门齿,有的还会拔除犬齿等,有的则会拔除所有门齿或者拔除门齿和犬齿。拔牙习俗最早出现在海岱地区距今八千年前的北辛文化当中,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风俗。
史前发现的缺少牙齿示意以考古发现的牙齿缺损现象来看古人是否存在拔牙习俗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人到年老时牙齿会自然脱落,并且有时因为某些疾病因素也不得不拔除部分牙齿,就如我们现代人成年时因为智齿生长不规范也会专门将其拔除。我们这里所指的被认为是拔牙的风俗主要是存在于某些特定个体,如14-15岁的个体当中。
智齿生长示意图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婚配较早,一般来说14岁左右就被认为是性成熟阶段了,并且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来表示已经成熟。这些仪式有时是对外在仪式上的认同,比如说古代的及笄礼和戴冠礼等,有的则是生理上的改变,如非洲原始部落的割礼等。
从海岱地区拔牙的年龄阶段来看,主要是成熟期,显然这是当时一种表示成年象征的习俗,并且在海岱地区流传甚广。
2.口含石球的习俗
与拔牙习俗一样,口含石球的习俗同样存在于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当中,不过从受众范围来看,口含石球在这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拔牙那么高。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口含石球最早出现在6岁左右的幼童个体中,正好是处于换牙的关键阶段,因此似乎可以判断这种习俗出现于巩固牙床有关。另外,口含石球能够使得牙齿长期处于磨蚀状态,我们合理推测其可能也和清洁口腔有关。
用于随葬的玉晗在海岱地区的墓葬中我们比较常见石球随葬于人骨口颊部分,显然是身前被含在嘴里下葬的,等到尸骨腐朽后自然掉落下来的。在古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以金器、银器和玉器等含在嘴里随葬的现象,甚至在现代社会中某些少数民族也会在死后含着银器入葬,所谓的玉晗就是这类器物。
一般来说,这种口含金银玉器随葬是为了来世能够获得富足的生活,也有的是为了厌胜,放置鬼魂侵扰等。这种口含石球入葬的现象或许就是后世口含器物随葬的起源,也许也具有某种宗教意义。
三、头骨变形的出现和发展
所谓的头骨变形也叫做头骨枕部畸形,主要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改变头骨生长形态,这种习俗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发现和存在。
1.头骨变形的特点
这种非疾病性人为改变头骨形态的行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有一个经过人工变形的头骨化石,根据鉴定可知,这种变形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不过这种变形主要是通过缠绕的方式对整个头部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形和后来的新石器时代的变形方式有较大差异。
金代磁州窑产瓷枕新石器开始存在的变形方式是一种脑颅枕部畸形现象,这种变形方式的特点是头颅枕骨部分变得更加扁平,颅骨生长高度明显高于正常生长水平。这种风俗在新石器时代的海岱地区普遍流行,主要是通过长期地头枕硬物实现的,可能仅仅只是一种特定的风俗习惯或者生活习惯产生的。这种习惯流传后世,直到唐宋元明时期我们都能够看到瓷质或者玉质的枕头,显然是和当时人们的睡卧习惯有关的。
结语:
从实际发现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海岱地区先民是一个多信仰、精神文化世界极其丰富的人群。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是一个人群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因此通过这些习俗我们能够辨别出某个特定的史前人群。
海岱地区特有的人骨变形、口含石球、拔牙和最早出现的头骨穿孔等风俗习惯,在数千年的人群迁徙和融合过程中不断扩大到其他地区,使之成为了史前社会乃至整个历史时期为人们不同程度接受和延续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