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治疗 > 再这样听歌,你的耳朵就真聋了
再这样听歌,你的耳朵就真聋了
音乐人的职业病可以说是所有职业里最“百花齐放”的,哪个科室都不放过...
这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职业病就是听力受损了,尤其对于鼓手和玩重型音乐的朋友来说,耳朵简直每天都在“渡劫”......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由于我们的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不可再生,所以听力受损带来的伤害是永久性的,无法逆转。
我们的耳朵其实很脆弱...
11亿年轻人正面临听力受损
联合国下属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去年2月12日发布的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中,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
当时这个事情还上过一次热搜,不过就跟那些明星八卦一样,热度之后就再也无人问津。
图源:微博
而且世界上超过5%的人口,相当于4.66亿人,已经达到了致残性的听力丧失程度,其中包括4.32亿成人和万儿童。
据估计,到年,超过9亿人——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有一人,将会出现致残性的听力丧失。
根据“娱乐性噪声对大学生听力损失”的调研,在名大学生中中就有21名学生已经有了听力障碍,患病率达到了3.6%,而且这个数据正在逐年上升。
而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成都有个年轻人曾因为在KTV中待了一下午导致听力受损。
“这个男生来就诊时,一只耳朵听力减退得很严重,几乎已经听不到了,另一只也有下降。他说他在KTV时就觉得很吵,但没想到后果会这样。”
而就在十几天前,微博上还有一个#38岁男子常熬夜加班突发耳聋#的热搜。
图源:微博
音乐行业的人都避免不了要经常戴着耳机,或者在分贝较大的音乐现场长时间工作,在知乎上,还有因为已经耳鸣一年而担心自己会不会耳聋的吉他手。
图源:知乎
问题的下面也有人分享了自己因为长期戴耳机而导致听力受损的经历。
图源:知乎
我们要知道,听力受损在当今世界的医疗水平下,依然是一个几乎没有可逆机会的症状。
为什么我们的耳朵这么“脆弱”?
我们先来看看人耳的结构。
耳朵主要分成外耳、中耳、内耳以及听觉传导路和听中枢五大部分,要想听到声音,简单来说也就3步:
1.声波带动空气振动传入耳道,撞击鼓膜,带动中耳内的听小骨一起振动;
2.振动经过耳蜗后带动听毛细胞振动,并将该振动转化为电化学信号;
3.听神经将电化学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进行理解后,让你“听到”声音。
图源:央视频
每一个拥有正常听力的人耳,在耳蜗中都分布着可以接受20-HZ所有范围的毛细胞。
而听力受损之所以无法恢复,也正是因为这些毛细胞。
说得大白话一点,就是在长期高压超负荷的工作下,耳蜗内负责将声波翻译成电信号的那部分工作人员,他们牺牲了,也再也没有替补可以胜任。
我们在平时很容易感知到视觉疲劳,却很少能意识到听觉疲劳,无论是用耳时间过长,还是环境音太大,更或者是长期熬夜,都很容易造成这种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不仅长期戴耳机听歌就等于慢性接触噪音,而且85分贝以上的声音就可能对人听力造成损伤,而噪音也是目前造成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耳朵真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脆弱的多,所谓耳鼻喉是一家,要知道平时如果习惯大力地擤鼻涕或者吸鼻涕,都是有可能给耳朵造成病理伤害。
图源:微博
人民日报耳蜗里的毛细胞就像脑细胞一样,是归属于人体神经细胞,人体的神经细胞几乎都是死掉一个就少一个,没有自我再生和复原能力,即便毛细胞奇迹般地再生了,也不一定能像之前一样具备相应的功能了。
到底该怎样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在保护听力的方法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就是“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也是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最需要遵守一个原则。
“60-60原则”指的就是: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成人每天戴耳机不要超过3-4小时,未成年人不超过2小时,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我相信,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做到过这一点,我们习惯在越嘈杂的环境里用越大的音量听歌,习惯为了听到更多的歌曲的细节,而无意识地将音量调到最大。而且听歌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习惯,甚至可以一直听到设备没电才摘下耳机.....
仿佛耳机上长了个我......
特别是从事音乐行业或者音乐学生,一首曲子“听起来”比“看起来”明显重要的多,而这样的需求也让听力损伤日渐成为了行业的职业病。
但趁现在还来得及,除了上述的“60-60原则”,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千万别戴着耳机睡觉
睡觉过程中姿势难以掌控,在造成噪声伤害的同时也容易压迫耳机,给脆弱的耳朵带来物理伤害;
可能导致最严重的物理伤害之一就是,耳膜破裂,所以,还是摘了再睡吧!
二、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乐
当你发现在嘈杂环境中音量调大到60%的时候还听不清那就该摘下耳机了,再接着听只会损伤耳朵;
好比说像公交、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的噪音,是可以达到80分贝左右的,要想在这样的噪音环境下,听清楚播放的音乐,甚至每一句歌词,那你耳机的音量至少需要跳到95分贝以上,而这个数值已经玩超60分贝这个安全指数。
图源:微博
果壳三、使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耳塞
主动降噪耳机可以很好地保护听力,减少听音乐时的噪音影响,从另一方面帮助我们降低耳机音量。
图源:微博
丁香医生四、戴耳机听音乐一次性不得超过一个小时。
因为只要超过一个小时,听力都会下降20分贝。医院给出的具体数据中显示,在分贝噪音的环境下停留15分钟就会开始给听力造成损害,无论是音乐节还是小型的音乐演出,甚至是酒吧、体育比赛现场,分贝都不是个事儿。
所以去看音乐演出,最好不要站的太靠前,更不要站的离扩音器或者音箱近的地方,当然如果能带上耳塞或者降噪耳机去,则更好,毕竟,音乐现场的魅力也不是靠音量堆积出来的,如若要付出听力受损的代价,那更是得不偿失。
无论是在练习还是工作,或者只是平时听音乐,在能用音箱的情况下,都需要尽量减少使用耳机。
总结以上案列和建议得出“三别一多少”口诀:别听太大声、别听太久、别挤前排、少熬夜、多选音箱!
根医院给出的建议,如果你有以下10个症状,医院进行听力检测:
1、你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
4、你觉得别人说话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
5、你经常性地需要别人重复一些内容;
6、你需要将电视音量开到比别人大的位置;
7、你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有些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铃声;
10、你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具体的还是需要从你自身的情况出发去调整,因为人类用于交流的声音都处在-0赫兹范围内,而戴耳机听音乐造成的损伤通常是影响人对较高频音的感知,即赫兹以上,常人很难自主发觉。
定期的听力损失自测有助于我们识别危害听力的行为并及早进行调整或医疗干预。在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推出了一款免费的听力检测的软件,叫“hearWHO”,苹果商店和安卓手机都能搜来下载。
我试用了之后,软件中23个音频片段组成的测速Demo,不隐讳地说,已经有7%的片段完全听不见,3%的片段非常勉强能听到的情况......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耳机癌晚期患者”,完全可以理解要做到以上的这些有多么地难,但事实是,如果不纠正过来,那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完全失去音乐,收获一个不再有机会被音乐感动的余生。
尤其对于爱去音乐节和livehouse的朋友们,现场虽然带给了我们耳机没有的体验,但更需要注意保护耳朵!
图源:
滚圈迷幻大赏当然了,也有正面的例子。
有次我去livehouse看一个重金属乐队演出,现场居然有个男生戴着个头戴式耳机,与整个现场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听现场戴耳机?那还不如回去听CD啊...
出于好奇心我和他聊了几句。最后得知他是做音乐的,带耳机是为了保护耳朵。
“保护听力对于我来说,就是职业修养。“
因为当时环境实在是太吵了,就没有再多聊下去,但他的话让我开始有所反思,不是人家太“装”了,而是我们平时对自己耳朵的健康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