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医院 > 最靠谱的秋冻方法,会挨冻的人不生病
最靠谱的秋冻方法,会挨冻的人不生病
▲庄乾竹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本文受访专家之一。
导读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受访专家
庄乾竹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
张继增中医院研究员
来源:生命时报(ID:LT)
院长在线获授权转载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到底怎样才能冻出健康?权威专家教你“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侵袭。
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之际,仍恪守秋冻的信念,结果染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根据4个原则科学进行。
1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2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34个部位要捂好:腹部、双脚、脖子、肩膀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35类人千万别冻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4最靠谱的“秋冻”方法:加强锻炼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此外,还可经常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高血压老人,要会“秋冻”,会进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陈映平;通讯员宋莉萍
医院心血管大内科主任吴焕林指出,高血压患者在季节变化时尤其要做好预防,注意进补得当,秋冻有节才能避免血压大起大落。
秋冬季节血压可能会较前升高,应坚持定期规律地测量血压,必要时就医请医生帮助调整降压药物方案,可有效地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平安度秋。
肥甘厚味之品要少吃
吴焕林介绍,从气候规律来说,白露一过,凉爽的秋风将吹遍大地,真正的金秋就开始了。此时炎夏已逝,暑气已消,风轻云淡,天高气爽,非常凉爽舒适,人们食欲大开,饮食量增加,适当进补可利于机体的需要。
尤其是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饮食养生可以适当地增加温补食物以补充人体的能量,如龙眼、板栗、大枣、核桃、姜、羊肉、鳝鱼等。
但专家提醒,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此时虽然胃口好了,但要注意适当进补,平衡膳食,荤素搭配。因为若进补过度,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甚至血脂、血压、尿酸升高;从中医角度来讲,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易致滋腻碍胃,痰湿困脾,久则脾气渐虚,损及他脏,不利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
早晚温差大适时增减衣
吴焕林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自古以来就有流传,并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虽然岭南地方此时“秋冻”的感觉不太明显,但早晚温差会日渐加大,若此时注意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吴焕林提醒,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寒冷刺激会造成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甚至中风;同时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易诱发心绞痛、心梗等。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顺应秋季的气候变化规律,适时地增减衣物,注意头颈部、脚部的保暖,做到“秋冻”有节。
调摄情志远离悲秋
马上就到中秋,接下来会是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而孩子离家求学或长假后离家重返工作单位,容易令一些老人产生内向抑郁的“悲秋”情绪。此时正好天气转凉,或不时出现阴雨绵绵,更易使人触景生情,因此秋季养生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调摄精神,调整好心态,保持神志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而引起血压的波动。
吴焕林建议,中老年人可以多参加体育锻炼,如登高、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养花、养鱼或培养音乐、舞蹈、书法等兴趣爱好以颐养性情,也有利于血压平稳。■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生命时报(ID:LT)、羊城晚报,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