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饮食 > 特别介绍小方治大病

特别介绍小方治大病



中医作为人类医学史上的“瑰宝”,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脾胃论》、《医林改错》,它的理法方药在一代代君子仁人的发挥中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在如此浩淼的升华过程中,中医的先哲们也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名方,尤其是那些药味少,但是药效总有四两拨千斤的小方,它们的存在使得中医学更加璀璨夺目。

现资举数方以说明。

1、眼底出血

有些患者会突然发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西医多诊断为眼底出血。经治疗后,有的能够将血吸收,有的不能吸收,继而出现失明,医院诊为中心性视网膜炎。

在《临证效验秘方》中有一个解决这种疑难问题的小方,它便是已经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资助,研制出的独活元碎汤(独活元碎汤,眼衄此方良)。

方中独活15克,元参60克,骨碎补10克,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眼底出血。其机理为“肝开窍于目”,肝肾阴虚时,伏风于内就会出现的眼底出血,所以用滋阴降火,活血散风的独活元碎汤治疗。

2、鼻中隔弯曲、鼻衄反复发作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破血妄行的鼻衄。例如在喝酒之后,或者在服用补虚的药物、食物之后产生的鼻衄。

《血证论》的作者唐容川,在提出治血四法中指出,宁血以防血之潮动。止衄汤(止衄汤中元地冬,肉桂一克此方通)方中元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即为增液汤。现代用法是在方中加入1克肉桂,用于引火归元。

3、反复头痛、频频呕吐久久不愈

患者头痛多见头顶发紧,并且有呕吐涎沫。

《伤寒论》第条所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党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痢,厥阴头痛皆能保)。

证属厥阴呕吐之吴茱萸汤证,治以温肝和胃,降逆止呕。方药吴茱萸10克,党参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

4、多年便秘

胡兰贵主任曾治疗一位患者,十几年来大便秘结如羊粪,腹胀、食欲不振,常年服用果导片、番泻叶。渐而这些方法也不见效,严重时用开塞露方能通便。由于长时不能排便,腹胀难忍,舌苔薄白,脉沉弦缓。

胡主任考虑过用凉药,寒湿郁滞,肝脾失升,大肠失去传导,正如《内经》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所以用理肝脾,化湿浊,散寒邪的润肠丸(润肠丸仅陈皮草,理气祛痰妙绝伦),方中陈皮克,甘草30克。

陈皮、甘草虽然没有通便功效,但它具有醒脾化湿、调理肝脾大肠的升降,促进肝脾大肠的气化,所以能起到通大便的作用。由于此类病人多用苦寒攻下的药物,损伤人体的阳气,寒湿郁滞大便不通,陈皮、甘草苦辛甘温,既行气,又助阳,既化湿浊,又醒脾胃,使升者得生,降者得降,故可治便秘。这就是“小方治大病”的典型体现。

5、口唇肿胀麻木微痒,久治不愈

患者多表现为上唇肿胀麻木微痒,并兼有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等。

中医认为:“唇者,属上焦,上焦之病非风药难到”,即阳气不能达于上所致,综合而看,脾胃湿热,阻于中焦,清阳失升,湿浊不化,予泻黄散治之(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

方中甘草6克,防风6克,生石膏15克,栀子10克,藿香10克。其中藿香芳香化湿,生石膏清热,防风乃风药,载药上行,栀子清肝火,清三焦郁热,甘草调和诸药,可见本方药味虽少,但各尽其职。

6、小儿高烧不退

一般小孩发烧,大多都用清热解毒药,或抗生素效果不佳,甚至出现高热不退,神志时清时昧,此时,严重时会出现惊厥、抽风,中医称为热极生风,肝风内动。此时,要注意治疗肝风药物的应用,因为小儿稚阳之体,肝阳易动,故风病,惊病多见。

《寒温条辨》中载方名为升降散(疏风清热汤,蝉蜕片姜黄,僵蝉元大黄,再加薄荷尝)。

方中蝉蜕10克,僵蚕10克,片姜黄10克,大黄3克。蝉蜕、僵蚕、片姜黄为治疗肝风的风药,充分说明小孩高热,防止惊厥的重要性。朱进忠老先生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薄荷10克、元参10克,发明了疏风清热胶囊,用于专治小儿扁桃体炎。

这些小方是从古至今中医大家智慧的结晶,是深厚中医理论的的精华,是传承和发扬的起点。它们让中医屹立于世界医学,让中医持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无论是医家还是病家,请铭记它们的伟大!

『扫扫加







































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白癜风用什么方法
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ys/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