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饮食 > 禁足的日子关于面瘫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禁足的日子关于面瘫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如何让孩子摆脱红屁股的困扰呢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nkangyinshi/m/27617.html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

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天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mg/天,连用5天,之后于5天内逐步减量至停用。起病3天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获益不明确。

2.抗病毒治疗: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0.4g,每日3~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1.0g,每日2~3次;疗程7~10d。

3.神经营养剂: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二、眼部保护

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使得角膜损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三、神经康复治疗可以尽早开展面部肌肉康复治疗。

四、针灸和理疗等。

预后

大多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后完全恢复。在面肌完全麻痹的患者,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仍有70%在发病6个月后也可以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49(2):84-86.

表情肌康复训练

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

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

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

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

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

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上述每个动作的训练是针对不同肌群的运动障碍设计的,因此在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时,应针对受累的肌群进行训练,如果不能有效的判断受累肌群时,可按上述程序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也能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居家的调理事项

一.避风寒

吹冷风、受冷水刺激是面瘫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在乘车、户外、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头面部、耳后、颈部。

二.调饮食

  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三.畅情志

  面瘫患者面对来自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如:倾诉、听音乐、旅游、适当运动等。

四.适劳逸

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手机,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

五.适量锻炼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跳舞等,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循环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针灸治疗时机

 关于针刺的治疗时机,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对于面神经炎的发病机制普遍认为可能茎乳突孔内组织水肿,或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中医认为本病与面部受风寒、着凉有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经脉致面部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

有观点认为针刺该病的最佳时机应在发病后7~10天,而发病一周内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不宜采用局部针刺治疗。理由是该阶段机体的经脉空虚,本就正不胜邪,若此时局部取穴容易误伤了人体的正气,从而导致虚则更虚、胜则更胜的局面。急性期针刺治疗有加重病情、不能起到消炎、消水肿作用、甚至留下面肌痉挛等后遗症。

另一观点认为在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有研究发现,温针灸能够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充血、渗出、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血循环,促进代谢,使病变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

在家中读《燕山医话》,于书庄老先生的《口眼喎斜后遗症的形成和治疗》,将其分为寒证、热证、风证。

病家可参考属于寒证者(耳后疼痛明显,面肌拘紧,病侧怕风畏寒)可艾灸法温和灸颊车穴、翳风穴。

王居易老先生的《毫针手法逸话》以琴筝之术喻针刺手法,妙!

惟知针者知之,不知针者必讥之!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ys/10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