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病因 > 谢琳每一场手术都是一次心灵的SPA
谢琳每一场手术都是一次心灵的SPA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力障碍的人时常内心自卑、脾气暴躁。作为一名眼科医生,重庆医院眼科主任谢琳总是能用温暖的话语安抚患者,用高超的技术让一个又一个视力障碍的人恢复光明。
她说,医生不单单需要拿起手术刀,更要关心病人的心灵。
谢琳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医院眼科主任。全国知名青光眼和白内障专家。曾任医院医院副院长。
曾在美国Wills眼科研究所和美国UCSD做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专委会全国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全国委员,重庆市眼科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眼科疾病防治分会委员,医院协会眼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眼科专委会青光眼组副组长。重庆市眼科学学术技术带头人。
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和神经眼科等疾病的临床诊治,尤其针对难治性青光眼白内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诣颇深。(门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从质疑到信任患者一追随就是10多年
从医30年,谢医生每次给患者做手术,常常一做就十几台。虽然,眼部手术时间不长,但要追求良好的恢复效果,却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精细的手术技巧。
十几年前,一位50多岁的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的病人,在自己姐姐的带领下找到谢主任,那时他已经几近失明两三年,由于无法工作,没有妻儿照顾,长期一个人在家的他性格十分暴躁。但谢主任用一句平淡的话就打动了他:“我真的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们要积极面对疾病,共同攻克顽疾。”
在谢主任的循循善诱下,患者终于平静下来,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表示愿意接受手术。他姐姐表示很好奇,医院他都不肯配合手术,谢医生给他说了什么他就这么“听话”了。手术后,患者双眼的视力都恢复到5.0,不但能够自食其力的生活,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柔和。他说,我终于可以扬起头做人了。他的姐姐也表示,毫不夸张的说整个人就像是重生了一样,内心也变得阳光起来。
从那以后,这位患者只要是眼部有不适,他便会来求助谢主任。不久前,他因为视网膜出血,再次找到谢主任,但这次他乐呵呵地说,我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害怕疾病,因为我信任谢主任,信任她的医术。
为百岁老人做手术她艺高也“胆大”
今年5月,重医附三院里来了位99岁的高龄患者罗爷爷,由于老人的白内障已经发展成熟,不但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视力也下降得厉害。平日里酷爱读书看报的他,不得不终日坐在轮椅上发呆,日常活动范围越来越窄。
面对罗爷爷的病情,孝顺的儿女也十分焦急,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且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医院都建议他进行保守治疗,表示手术的风险太高。但白内障只能通过手术才能改善视力,药物只能起到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对视力改善微乎其微。几经打听,罗爷爷的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重医大附三院寻求谢琳主任的帮助。她表示十分理解罗爷爷渴望重见光明的愿望,也感动于罗爷爷家属的孝心。经过全面的眼部检查,谢主任发现罗爷爷的左眼还有恢复视力的可能,于是立即组织了心血管疾病中心、麻醉科、眼科等多科室会诊,在充分的讨论和手术准备后,谢主任成功将成熟的晶状体取出并为罗爷爷植入了人工晶体,裸眼视力恢复到4.8。
术后一月过去,罗爷爷来院复诊时恰逢他百岁生日。他激动地拉住谢主任的手,感激地说:“感谢您!冒着风险以精湛的技术为我实施了白内障手术,现在自己不但能读书看报,还能练习书法。这是自己收到最好的百岁寿辰礼物!”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安抚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谢琳为患者开展爱眼知识普及
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每次手术前,谢主任总会召集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音告诉他们手术中和手术之后的注意事项,缓解他们心中的恐惧。“医生和患者本来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只要并肩作战、相互信任,才能打倒病魔这个敌人。”她说,语言也是治疗处方,会使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认识疾病而不对疾病心生恐慌。
正是因为这样,患者们总是把谢主任当作知心姐姐,把心中的苦恼向她倾诉。附三院眼科的护士长告诉记者,不少外地的患者,在医院附近住酒店、租房子,就是为了等待谢主任的门诊或手术。为此,谢主任特意自建了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