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病因 > 斜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斜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

斜视的医学临床症状

症状儿童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隐斜视常出现以下症状:

1.久视之后常出现头疼、眼酸疼、畏光,这是由于持续使用神经肌肉的储备力而引起眼肌疲劳。

2.阅读时出现字迹模糊不清或重叠、串行,有时可出现间歇性复视,间歇性斜视,如果用单眼看反而觉得清晰、省力等,甚至发生双眼视觉紊乱。

3.立体感觉差,不能精确地判定空间物体的位置和距离。隐斜视还可出现神经放射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失眠、结膜和睑缘充血等症状。

斜视的危害性

首先是外观的影响,这也是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动机。

更重要的是,斜视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没有良好的立体视力。立体视力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没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在学习和就业方面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由于斜视患者长期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降或停止发育,日后即便戴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

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的代偿头位,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弯曲,及面部发育不对称。

斜视的检查方法

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斜视患者的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以下是斜视的常规检查法: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①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②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一是要了解有无弱视,二是要了解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 眼球运动检查: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 

(5)有没有代偿头位:不同的头位姿势可以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红镜片试验或用Hess屏方法检查。 

(7)牵拉试验:①术前牵拉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病人耐受情况。②被支牵拉试验: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③主动收缩试验: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AC/A调节性集合/调节的比值: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斜视共同性特点: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

(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小斜视

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有弱视,交替遮盖试验可能为阴性,常用4△三棱镜试验检查。

斜视的非共同性特点:

(一)麻痹性斜视

特征:(1)眼球运动有障碍;(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3)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4)可能伴有代偿头位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当一眼注视时,另一眼上斜,同时伴有外旋和外转,斜视角不固定,注视时或去除遮盖后该眼缓慢下转,多为双眼发病,程度不等,亦可一眼为隐性。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为先天异常。患眼运动受限,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眼球后退、脸裂变小,外转时睑裂开大。旋转性斜视(内旋斜、外旋斜)   3.固定性斜视:多为先天异常,眼球固定,运动受限,被动试验有极大抗力。

4.眼外肌纤维化:为先天性疾患,多条或全部眼外肌纤维化,双眼多固定于下转位,眼睑下垂,被动转动试验阳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获得,患眼内转位上转受限,向鼻上方做被动试验有抗力。

6.A-V征:为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有明显变化。依据双眼向上转25°、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分为:

外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5△)

内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5△)

外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0△)

内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0△)、

关于斜视的相关理论分析: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2条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比较简单,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着点因偏离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则比较复杂,除协同支配眼球垂直向运动外,还具有使眼球内外旋转运动的功能,从而使眼球对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视。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必须协调一致,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单一目标,这种功能需要双眼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双眼视物时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肌肉协调运动,以双眼水平向运动为例:当向右方注视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收缩,同时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松弛使双眼向右侧转动,其转动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还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以协助眼球转动并维持眼球的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在眼球运动方向起牵引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称配偶肌,而与这对肌肉起主要对抗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称对抗肌。当眼球向垂直方向运动时,由于有多组眼外肌参与运动,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协同肌协助作用于运动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对抗肌和间接对抗肌,使协同运动更加复杂化。

双眼眼外肌协同运动遵循两条规律:其一为一条眼外肌的收缩必同时伴有它的直接对抗肌的松弛,否则眼球不能灵活转动,此规律称为Sherrington定律。其二为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使眼球转动的神经冲动,一定同时和等量地抵达双眼,否则双眼无法注视同一目标,此规律称为Hering定律。由于眼球运动的这些规律性,才形成了人类双眼单视的基础。

双眼单视指双眼同时注视单一目标,使目标在双眼黄斑部聚焦成像,传导至大脑视中枢重叠成为一个完整且具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象的过程。这种功能是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双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双眼视野大部分重叠,具备了双眼单视的基础。出生后由于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经常转动眼球,运用注视和再注视反射。这种反复协调的双眼运动,使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影象经常不断地在大脑视中枢融合为一个物像,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故双眼单视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可分为3级,首先是双眼能同时感觉到同一物。

关于斜视的治疗方式:

斜视眼镜的配镜方法治疗斜视的,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眼视轴矫正训练、眼肌手术或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视轴矫正乃利用仪器加强眼球运动。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或缩短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眼肌。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眼镜」来矫治。

一、屈光不正的矫正:

由于屈光不正造成的斜视并非少见,特别是远视造成的调节性内斜尤为多见,约占内斜的1/4,因而对于斜视病人应首先进行麻痹调节验光,验光前用1%阿托品眼膏或眼水充分麻痹睫状肌。2.5~3岁即可开始戴镜,镜片度数应根据视力及眼位来确定。

①完全调节性内斜视:由于远视未及时给予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导致过度集合而引起内斜。因而在麻痹睫状肌验光后,一旦肯定有远视,应尽早将远视全部矫正,尽量减少调节性集合。有时为了矫正眼位偏斜,需要短期戴过矫眼镜(2~3个月)观察眼位变化,一般戴镜3~6个月以后,完全调节性内斜都能矫正。戴镜后根据年龄增长,远视度数下降,及时调整眼镜度数。一般3~5岁患儿半年复查验光1次,5岁以后可1年复查1次,根据验光后屈光不正度数,在同视机监控下调整眼镜。

部分患儿初戴眼镜时,因调节不能松弛,视力暂不能提高,有的还不如不戴眼镜的视力好,这时决不能因暂时不提高视力而放弃戴镜,失去治疗机会。

②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是最常见的内斜类型。内斜度部分是由于远视屈光不正所致,部分是由于其他因素所致。充分麻痹睫状肌后其内斜度仍不能完全消失。戴足矫眼镜3~6个月,其残余内斜度大部分能稳定不变,但个别患儿内斜度不稳定,需较长时间观察。尤其是幼儿,应积极治疗弱视,不急于手术矫正。待内斜度完全稳定不变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③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即高AC/A比率调节性内斜视。其视近斜度明显,如有远视,于戴足矫眼镜后,视远斜度消失,但视近时仍有内斜者,应戴双光眼镜,即在镜片上半部分配远用镜片,下半部分配近用镜片。下半部分一般增加2~3D以减少视近时的调节,消除斜视,获得双眼视。配戴时要注意把镜片位置调整好,否则视近时用上半镜片就起不到双光镜的作用了。为避免此种情况,亦可配两副眼镜,一副看近用,一副看远用。

 ④非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配镜目的主要是提高视力。如患者为远视,应配足矫眼镜,这样使焦点正好聚在视网膜上,有利于视功能的发育。临床上根据患者远视度、视力及患儿的适应情况适当调整镜片度数,一般高度远视或重度弱视配镜时尽量足矫,使视网膜得到正常的光刺激,促进视网膜功能发育,缩短弱视治疗时间。如果内斜患者为近视,应尽量减少镜片度数,尽量减少调节及调节性集合的产生。

⑤内斜散光:应尽量矫正其散光度,以达到提高视力,然后矫正眼位,促进双眼视形成。

⑥近视致外斜者:可能与近感性辐辏及融合性辐辏大于负融合力有关,故矫正屈光不正对外斜度的改善效果不明显。若外斜合并近视屈光不正,应全部矫正,以增加调节及调节性辐辏,减少外斜度。临床上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可戴过矫凹透镜矫正,但也不能长期戴用。

⑦外斜合并远视:应低度矫正。

⑧外斜合并散光:应完全矫正,以提高视力。

⑨屈光参差大者:应将双眼屈光度差减少到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不必受2.5D的限制,因为儿童对屈光参差的耐受性较强,有的可耐受5~6D的差异,必要时可配角膜接触镜。

二、三棱镜对斜视临床的应用方法

临床上三棱镜用于斜视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如检查斜视程度,测定融合能力,诊断微小斜视,估计斜视术后复视性质,矫正斜视复视、集合不足及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等。

应用三棱镜时,如果患者无屈光异常,可将三棱镜制成眼镜配戴,但度数不易过大,一般在15△以内,否则会引起色散作用。压贴三棱镜虽然解决了镜片厚、重及色散作用,但能引起视力下降,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屈光不正,可借助镜片中心移位方法来产生三棱镜反应。光学中心移位的距离越大,镜片屈光力越大,则产生的三棱镜效应越明显。









































合肥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by/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