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病因 > 弥漫性硬化和同心圆性硬化
弥漫性硬化和同心圆性硬化
弥漫性硬化
弥漫性硬化(difusesclerosis)是亚急性或慢性广泛的脑白质脱髓鞘疾病。Schilder()首先以弥漫性轴周脑炎(encephalitisperiaxalisdifusa)报告,故又称为Schilder病。
病因和病理
病因迄今未明确。一般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依据是:脱髓鞘病灶内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约半数患者的脑脊液IgG升高。因此有人认为本病是发生于幼年或少年期严重MS的变异型。
脱髓鞘病变常侵犯大脑半球或整个脑叶,病变常不对称,多以一侧枕叶为主,也可对称性受累。视神经、脑干和脊髓也可发现与MS相似的病灶,新鲜病灶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反应,晚期胶质细胞增生,也可见组织坏死和空洞。
临床表现
1.幼儿或青少年期发病,男性较多。多呈亚急性、慢性进行性恶化病程,停顿或改善极为罕见,极少缓解复发。
.视力障碍可早期出现如视野缺损、同向性偏自及皮质盲等;也常见痴呆或智能减退精神障碍、皮质聋不同程度偏瘫或四肢瘫和假性延髓麻痹等;可有癫痫发作、共济失调、锥体束征、视乳头水肿、眼肌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眼球震颤、面瘫失语症和尿便失禁等。
辅助检查
1.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增高,一般不出现寡克隆带。
.脑电图可见高波幅慢波占优势的慢波出现。多见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与视野及视力障碍一致。
3.CT显示脑白质大片状低密度区,以枕、顶和颞区为主,累及一侧或两侧半球,多不对称。
MRI可见脑白质T1低信号、T高信号的弥漫性病灶。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儿童或青少年发病,病程表现为进行性发展,临床多为视力障碍、智能障碍、精神衰退及运动障碍等脑白质广泛受损的表现,影像学上多为脑内白质,尤其是单侧枕叶的大片状脱髓鞘改变,根据这些病史、病程及特征性临床表现,并结合神经影像学、CSF、EEG等辅助检查综合判定,可做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临床上易与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rnoluodystroply,ALD)混淆,ALD为性连锁遗传,仅累及男性,肾上腺萎缩伴周围神经受累及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血极长链脂肪酸(VLCFA)含量增高。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加强护理。文献报告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可使部分病例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发病后呈进行性恶化,多数患者在数月至数年内死亡,平均病程6.年,但也有存活十余年的病例。死因多为合并感染。
同心圆性硬化
Balo同心圆性硬化(concentricsclersis)又称Balo病,较少见,是具有特异性病理改变的大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即病灶内髓鞘脱失带与髓鞘保存带呈同心圆层状交互排列,形成树木年轮状改变,故名之。镜下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分布及临床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似,一般认为本病是MS的变异型。
本病临床表现:①患者多为青壮年,急性起病,多以精神障碍,如沉默寡言、淡漠、反应迟钝、无故发笑和重复语言等为首发症状,之后出现轻偏瘫.失语、眼外肌麻痹、眼球浮动和假性延髓麻痹等;②体征包括轻偏瘫、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征等;③MRI显示额、顶、枕和颞叶白质洋葱头样或树木年轮样黑白相间类圆形病灶,直径1.5~3cm,低信号环为脱髓鞘区,等信号为正常髓鞘区,共有3~5个环相间(图13-9)。
治疗上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部分患者死于并发症。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诊断学急症处理传染病种系统解剖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