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病因 > 失传的针灸解救穴医生必收藏
失传的针灸解救穴医生必收藏
学习中医针灸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些事故的处理,注意事项及针灸禁忌等,一些因误针引起的特殊现象与解救方法已被遗忘,以致濒临失传。
小时候学习中医针灸时,看过此一节,没放在心上,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后来遇到后才如获至宝,多年后想起还心存余悸,深感愧疚。真是:不是有用才去学,而是学了都有用。临床针刺中发生偏差现象的解救方法:一:神阙穴:误针时发生睾丸剧疼,可急刺命门穴以救之,下针时针尖微向上,捻到不可再进为止,卧针约一分钟左右,然后轻摇针柄约十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右个斜刺五分,微微捻动,待睾丸不疼再出针。二:横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尿闭,急针涌泉穴以救之,刺入五分深,卧针半分钟,然后用手捻动一分钟,待患者有尿意时出针。三:水分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肿胀,宜针刺肓俞穴和天枢穴以救之,应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刺约一寸五分深相间的捻转与卧针,没捻转半分钟提出六分,卧针片刻再捻,以肿消为度,又:水分穴误针时,还可能出水不止,可用真血竭末敷在水分穴上,没有真血竭时,可用中国槐花末代替。四:气冲穴:误针有时会发生疝气坠胀,急刺丰隆穴救之,针入一寸用旋捻法,先用拇指向内捻转,半分钟后提出五分,再向外捻动约半分钟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针。并嘱咐患者静卧一会,疝气坠胀即止。五:血海穴:针刺过深时易发生晕厥,宜急将针提出少许,并另针足三里以救之,针入五到八分深,入针后先左捻行振针法,立即出针患者当可醒,血海穴留针时间过长,患者可能会发生周身震颤,可将针提出少许,急针对侧曲池穴,同时按压小海穴即止。六:箕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足部运动不自如或大便秘结,宜针刺腹哀穴以救之,刺入一寸五分,卧针半分钟,然后向左捻动九次,向右捻动六次,即出针。七:灵台穴:误针有时会发生手足不调,针刺委中穴以救之,针刺一寸向外侧捻转,并上下提插七次出针,即可恢复正常。八:承灵穴:误针会发生晕厥,不省人事,急刺肾腧穴以救之,针入一寸五分深,急退皮下再进如前,又急退之,进时向左捻转,退时向右捻转,进退约七八次,即可醒。九:颅息穴:误针时则耳痛耳鸣,急针阳池穴以救之,针入三分向内侧捻转,约十秒后出针,十:角孙穴:误针会出现脑充血,而发生晕厥,宜急刺三阳络穴以救之,宜浅刺比宜超过五分,并针尖斜向下,待达相当深度后,略摇针柄即出针即愈。十一:承泣穴:误针宜针刺内庭穴,刺入三分用指弹动针数次,捻动数次即可,若出现目定不动时,用小艾柱灸听宫穴一柱即可。十二:哑门穴:误针出现喑哑,或晕厥如死,宜速刺人中二分,上下提插捻动,复摇动针柄,轻者可恢复,若深及延髓则不可救。又此穴虽浅刺,刺后也不可重击针孔处,否则也可致命。入患者觉得有麻电感即是刺到延髓,硬立即停止进针,慢慢提针至皮下。十三:脑户穴:误针则头痛,急刺百会穴以救之,针时须斜下针,并依次向四下轻捣,并用指甲在针柄上频频刮之,即可。十四:络却穴:误针时则喑哑,宜急刺至阴穴以救之,针入一分用旋捻法,不停向左右转动,约半分钟之久,略卧针即出则言语可恢复。十五:囟会穴:误刺则人立即晕倒,宜急刺风门穴以救之,用捻术不停向左捻转,在捻入八分后,将针上下提插约五分钟,左右各卧针半分钟,迅速出针即醒。十六:神庭穴:误针则人发狂,宜急刺脊中穴以救之,针刺入四分,针时先直刺,待入四分深后用旋捻法先向左捻转十秒钟,再向右捻转,捻毕再上下提插数次出针,狂乱可止。十七:玉枕穴:误刺则易生黄水疮,可针风池穴和委中穴以救之,入针时应不停向右捻动,并上下提插约五分钟之久,始出针则黄水疮渐愈。
针灸是一种验、便、廉的理疗方法。对某些病有特效,对某些病可以减轻症状,对某些病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对某些病则根本无效。即或同样的病,同样的穴位和手法,其效果有的相同,也有的不同。所以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结果,其原因要从医患两方面来分析:
▌从患者来说,病程有长短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体质有强弱之殊,生活条件有优劣之差,思想境界有忧乐之分;生理方面,经络敏感度不同,耐力与恒心不同,所以方法虽同,疗效各异。
▌从医生方面来看,应该坚持经络学说,仔细地辨证施治,准确地配穴找穴,适当使用手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据上述原则,归纳为针灸六要如下:
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善妙用,病适应,贵于恒。
?一、辨证精
临床中,针某穴治某病,有时有效,有时无效。细究其理,不出辨证。例如:侠溪是治疗眩晕的名穴,对肝阳上亢的眩晕有效,对血虚与痰浊的眩晕则少效
或无效。▌简单的牙痛,若不仔细辨证,仅凭“合谷”与“内庭”,有时就要失败。如下牙痛,因齿龈炎或牙髓炎而发,若不取脾经或肾经的穴位,只针合谷是治不好的。
看来,验方取穴,只不过是取穴方法的一种,不能随意滥用。只有辨证施治,方可提高疗效。
辨证施治是针灸的精华。理想的治疗与效果,来源于明确的诊断。临床上取穴配方要符合治疗“法则”。治疗“法则”的确立,离不开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因此,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辨证施治是针灸治病的关键。
辨证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两者看来是吻合的,有这样的病,就有这样的证。但不同的病往往也有相同的症状。如虽系腰痛,有因肾虚
而致,有因外伤,或风寒湿与其他疾病所引起。
若诊断不清,就提不出有效的具体治法。仅靠“委中”,疗效不能满意。因此,既要辨证,又要辨病。辨证,既包括诊察所见,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因此,要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痛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
辨病,就是按辨证所得,与各种类似的疾病鉴别比较。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掌握疾病的实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不至于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另外,还要灵活掌握标本缓急的关系,密切注视症的转化,为治疗提出可靠的依据。
?二、取穴准
取穴不准,未得其真,或偏离经络,恐难获预期针感和效果。未刺中穴位,既或选穴配方再妙,手法再纯熟,也无济于事。
有些穴位,非采用特殊方法不能取到。如取膏肓穴时,肩胛骨不展开就取不到正穴。取养老时,不转手向胸,也取不到正穴。背部俞穴,若不认真数摸椎骨也找不准,只凭肉眼观察容易有误。因此,一定要熟知和掌握经络的循行和经穴的部位,及一些经穴的特殊取穴方法,这是针灸医生的基本功。
另外,选穴配方,应力争少而精,不应繁杂。必要的取用,不必要的不用。一针能治愈最为理想。但对疑难病有时亦取用七、八穴或更多,这是因病情而例
外。假如盲目乱针,就有导致病情恶化的可能。如三叉神经痛,在患处乱刺,会使疼痛加剧。针次髎手法不当时,会使坐骨神经痛的疼痛更重。
另外,对左右穴的筛选,取双穴还是取单穴,取健侧或患侧,皆应准确恰当,方为有效。左右穴位的选取时,必须依该病所出现的经络失调情况,选取最易
促使经络恢复相对平衡的穴位。如右腿痛,检查经络,发现右足少阳经为实证,左侧为虚证,那么取阳陵泉时,若单施补法,可取左阳陵泉;单施泻法,可取
▌右阳陵。若取双穴时,可左补右泻。
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出现多经病变,或假证,或同一症状而不同经病,此时,决不能草率地随病取穴。一定要仔细进行经络检查与辨证,为选穴配方提出依据。
?三、手法明
针刺时,要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调整阴阳、气血、经络虚实使之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若手法不明,即补泻不清,难取良效。
▌针下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首要条件。针下不得气,就不能运用手法,需要查明原因。如属取穴不准,要及时纠正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属病者体质或病
情的缘故,可用手循经点按,以催气至。有的病者对针感反应不敏,这需医生凭持针的指腹来感知针下的情况。如针下沉紧,即谓得气。
施术时,医生要聚精会神,掌握运针时机、针感、刺激量和病者的反应,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机械盲目地作些无用的手法。
?四、善妙用
▌临床中,选穴配方,贵在随机灵活,加减配合。
如胃脘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当痛及少腹与胸胁时,即要选配肝经穴位;若出现胀满、纳呆、消化不良时,要选配脾经穴位。这样按病机加减用穴,比单守主穴效力显著。对于验方,也不可机械地搬用,既要符合辨证,又要符合病机。如:人迎、太冲、合谷是治疗肝阳偏亢而眩晕的一张良方,但对肾阴虚或痰浊的眩晕即不易获效。即便症状有所缓解也是暂时的。
另外,取穴的多少,先后次序,刺激量的大小,都要细心推敲,才能发挥治疗效应。每次治疗前后,都要细心检查经络的失调变化,为治疗提出可靠的依据。这是提高疗效不可忽视的一环。
?五、病适应
针灸治病虽广,但有其适应症。对非适应症或禁忌症,盲目地乱针妄灸,不但不能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反会影响针灸的信誉和损伤其真正的价值。
适应症的选择,是取得疗效的基础。疗效的程度随其病种与病情等出现差异。针灸适用于功能失调的疾患。
对某些器质性疾患亦有一定的疗效,如视神经萎缩、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对一些慢性炎症、传染病如菌痢、百日咳、肝炎等;寄生虫病如疟疾、蛔虫等均有一定疗效。
非适应症: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皮肤病、血友病、败血症、失血或过敏性休克、急性腹膜炎、坏疽、恶性热性病等。但在治疗需要或可能的情况下,作
为一种整体疗法或辅助治疗,亦未尝不可选用。如在气血虚弱而津液未全衰竭的情况下,施用灸法,还有一定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