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病因 > 角膜塑形镜发展简史
角膜塑形镜发展简史
大家好,我是“不靠谱的视光师”小帅,今天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角膜塑形镜的发展历程和原理,我们闲言少叙,直入正题。
角膜塑形镜发展史:
第一代角膜塑形镜
年,美国视光师RobertMorrison,以名12-18岁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角膜曲率平坦1.50-2.50D硬质接触镜(PMMA),随访时间两年,结果证实研究对象不同程度的角膜曲率趋于平坦,近视屈光度适量下降,裸眼视力有所提高。其后屡见类似报道,并将该术式命名为Orthofocus,取修正聚焦之意。
不足:但其适应症范围-2.50-4.00D,近视下降仅-0.30-1.52D,且需要2-3片逐渐完成,矫正时间需要3-10个月,平均为6个月。矫正焦度难以预测,故有效性无保证,且矫正期内波动反复。
第二代角膜塑形镜
年,美国视光人员NickStoyan首次提出逆几何设计理念,将镜片分为基弧、反转弧和边缘弧三个弧区。基弧比角膜同区平,反转弧比角膜同区弯,采用反转弧的弯曲来补偿基弧的平坦。
优势:近视矫正焦度较第一代角膜塑形镜有所增加,总量-2.00-3.00D,矫正时间大大缩短,2-7天可降-1.00D,由于镜片定位较好,矫正效果较为稳定。
不足:二代角膜塑形镜的三个弧面均不能与角膜稳定附着,故不能产生附着张力,基弧的对角膜压力仍有限;基弧与反转弧之间的棱角锐利,在瞬目时受上眼睑拨动,常使镜片发生偏位,故镜片定位仍然不理想。
第三代角膜塑形镜
年,美国视光师SamiHage、TomReim和ALBlackburn等提出将镜片分为基弧、反转弧、配适弧和边缘弧等4弧设计,由于配适弧面与角膜紧密附着,产生附着张力,使基弧对于角膜的塑形效率大大提高。第三代角膜塑形镜的反转弧狭窄,基弧对角膜光学区形成足够的压平面积,而且采用角膜地形图监测角膜塑形的过程。
优势:近视矫正焦度较第二代角塑进一步增加,总量达到-5.00D,镜片定位大幅度提高,当天即见显效;且矫正、维持采用1片镜片完成,验配技术大为简化。
不足:在材料、工艺、设计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代角膜塑形镜(目下和未来发展方向)
年至今,角膜塑形镜在第三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材料、工艺、设计的改进。
1.采用氟化硅氧烷材料制作镜片,实现夜间配戴,避免了日间瞬目对于镜片的定位的干扰,提高了角膜塑形效率。
2.应用数字化磁悬浮动力车床,实现了免抛光工艺,避免了抛光工序对于镜片设计的修改,提高了角膜塑形的成功率。
3.设计方案的改进更是层出不穷,5弧设计,即双配适弧设计,使镜片更好地适应角膜的非球面,从而居中定位,改善了角膜塑形后的视觉质量;6弧设计,即双反转弧设计,使镜片适用于矫正-5.00-12.00D的高度近视;配适弧环曲面设计,镜片适用于高度角膜散光或单纯性角膜散光的案例;双基弧设计,使角膜塑形镜能够成功地矫正远视眼和远视角膜散光眼。
角膜塑形术,角膜塑形镜简称OK镜,属于隐形眼镜大类中一种特殊设计的镜片,经大量数据研究证明OK镜对青少年近视矫治和延缓近视进展效果比较明显。
角塑控制度数增长的原理:通过特殊设计的镜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使得角膜变平坦,屈光力变小,从而达到看清的目的。因为要通过配戴镜片改变角膜前表面形状,所以该类镜片设计很特殊,称为逆几何设计,戴上后利用负压吸引原理改变角膜表面形态,从而改变角膜屈光力(角膜前表面变平坦些,相当于角膜屈光力减少)。角膜塑形镜会形成RC高曲率焦环,控制周边原始性离焦,达到控制度数增长的效果,对儿童近视进展的控制率在70%左右。
角膜塑形镜的禁忌症
1.眼部禁忌症:包括曾有角膜手术史、外伤史、角膜炎、圆锥角膜;泪囊炎、结膜炎、睑缘炎、眼睑闭合不全、干眼症,以及正在使用导致干眼的药物;麻痹性斜视、眼球震颤;色素膜炎、视神经及视路疾患影响矫正视力者;晶状体浑浊及慢性青光眼等。
2.全身禁忌症:包括鼻窦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病患者等;有接触镜或接触镜护理产品过敏史者;孕妇、哺乳期女性。
3.屈光性禁忌症
1)屈光不正相关禁忌症:包括近视球镜焦度>-11.00D、顺规散光焦度>-3.50D和逆规散光焦度>-2.00D。
2)角膜曲率相关禁忌症:包括角膜平曲率焦度≥47.25D或≤38.75D。
3)角膜偏心率相关禁忌症:为角膜e值≤0.15,近视≥-4.00D。
温馨提示:角膜塑医院验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