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症状 > 口僻口眼斜面瘫面神经炎患友的家

口僻口眼斜面瘫面神经炎患友的家



面神经炎即通常所说的面瘫,医学上分为中枢性与周围性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的病根在大脑,常见的为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脑溢血后遗症,每与偏瘫并存;周围性面瘫即是一般所说的单纯局部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本身病变或受其周围组织病变影响所造成的,发病原因较多,如病毒感染、神经炎、面部外伤、某些肿瘤术后(如腮腺混合瘤、颅内听神经瘤)。临床常见多数病人在面部受冷风后引起本病发生,大多病人是在晨起后发现面部板滞不舒,口眼向一侧歪斜,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口僻”、“口眼㖞斜”的范畴,是由于体虚气弱,风邪或夹痰,袭入颜面空虚的络脉,干扰经气的正常运行,致使气血涨阻,不得营养筋肉,造成面部经筋失养所致。一般来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轻而易于康复,只要及时采取得当的治疗康复措施,就会较快获愈,反之,若久延失治或治法不当,就不易康复,有的遂成痼疾,而终身遗憾。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脑CT、MRI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诊断为面神经炎。其分期为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至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3)面肌电图(EMG)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二、情志调护

1、面瘫患者易致紧张或悲观情绪。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帮助患者正视疾病。

2、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抒发情感,排解悲观情绪,达到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调摄情志,增强信心。

三、起居调护

1、由于本病多是在面部吹冷风后发生,所以平时应注意睡觉时应避风而卧,尤其在夏季,不要贪凉吹穿堂风,不要直对风扇吹风取凉。

2、在发病后要注意保暖,加强休息,不可过劳。同时,必须保持情绪稳定,心理乐观,一般面瘫只要及时治疗,都是可以痊愈的。

3、居室避免对流风,慎避外邪,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热水洗脸,外出佩戴口罩。

4、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遵医嘱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口腔护理,预防感染。

四、饮食调护

由于面瘫病人多有嘴歪,病侧面颊动作不灵,有的还可影响咀嚼,所以饮食应以半流质为主,应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可过于油腻,少食辛辣刺激之物以及鱼、虾、蟹等。

1、推荐药膳

(1)荆芥粟米粥:将荆芥穗、薄荷各15克,豆豉50克,加水煎,至沸5分钟,去渣取汁,入白色小米克熬成稀粥。每日早晨服用,以代早餐。

(2)葛根粉羹:先将葛根晒干碾成粉,然后用当归15克,红花10克,加水煎汤,去渣留汁,待冷作汤和葛根粉调成糊状。锅中加水适量煮沸时,将葛根粉徐徐掺入,边掺边搅动成薄羹状,趁热服用,1日1~2次,每次1小碗。

2、辩证施食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大豆、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等食品。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丝瓜、冬瓜、黄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食品。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如海参、海蜇、荸荠、白萝卜、百合、桃仁、蘑菇、柚子等。忌食肥甘厚味的食品。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桃仁等。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

五、按摩调护

以病人自我按摩为主,不拘固定时间,随时随地皆可进行。

1、搓揉法:单手平掌轻轻上下来回或向四周旋转摩患侧面部5~10分钟,以面部微红,或有热感为度。嗣后以棉球蘸红花油轻拭数遍,稍候待干,再进行健侧按摩,搓揉3~5分钟。

2、牵拉法:以手掌抚面,或手指捏住口角、眼角的肌肤向外牵拉。

3、点压法: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尖在健侧地仓、颊车、四白、丝竹空等穴,作点状按压,不时加力,至局部有酸重乃至疼痛感。既可一指点一穴,也可2~3指同时压2~3个穴位,持续3~5分钟。

六、灸法与拔罐

1、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

2、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七、外敷与涂血

1、外敷调护:马钱子适量,湿调后切成薄片,用18~24片排列在胶布上,贴于患侧面部。7~10天换药1次,此药可通经络。该药有大毒,注意勿食。

2、涂血调护:以健侧口角为界,患侧旁开、上下各1厘米范围内外涂鳖血或黄鳝血一层,待稍干后,再涂一层,约0.5厘米厚后为止。1日1次,两天后擦去再涂,10天为1疗程。

八、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暴露性结膜炎的防护

1、保护眼睛:闭眼、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用眼。

2、外出时戴墨镜,睡觉时可眼罩或盖纱布块等保护措施。

3、遵医嘱给患者患侧眼睛滴眼药水或涂药膏,既可以起到润滑、消炎、营养眼睛的作用,又可以预防眼睛感染。

九、康复指导

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十、常用单验方

1、防风、麻黄、全蝎、僵蚕、白芷各30克,雄黄1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

2、生黄芪30克,赤芍12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十一、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2、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3、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4、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红外线照射

注意事项

照射面部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注射注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中药湿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熏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pdntw.com/sjmbzz/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