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症状 > CDS201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
CDS201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12月13日,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发布了眼科专家张新媛教授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治的专访(可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此次《医学界》借CDS年会之际,请到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孙子林教授继续这一话题的讨论。让我们一起听听内分泌专家的看法。
作者:医学界会议报道组渝小苏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孙子林教授接受《医学界》采访
国内糖网人群庞大,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医学界》:孙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医学界》的采访。您能否简要介绍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情况?
孙子林教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重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它的重要性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糖尿病特异性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中常常依据患者发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糖尿病,因此它也是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重要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在国内外都是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我们通过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人群占糖尿病患者的24%~37%,也就是说大约30%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按中国1.1亿糖尿病患者计算,全国就有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
《医学界》: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最主要病因,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对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早期病变,您有何经验分享?
孙子林教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致盲的首要病因,因此必须加强防治。第一,我们首先需要做好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这些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第二,我们需要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力度,以便有更多机会发现早期病变,进行及时干预。有研究表明,规范的筛查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致盲风险比下降94.4%,因此做好筛查对患者预后非常有益。第三,我们可以应用一些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为特异的药物,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医学界》:您作为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请问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面,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除了手术治疗,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药物治疗方式?
孙子林教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手段是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内分泌科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相对早期阶段,即轻到中度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此时可以使用如羟苯磺酸钙等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非常重度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则需要眼科专家的介入。他们可以使用激光治疗,对于视网膜剥脱的患者可以采用视网膜切割术,此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也有一定效果。但是,晚期病变的治疗手段价格偏高,且为侵入性治疗方法,患者接受度有限,另外都仅能保护现有视力不再进展,而无法让现有视力转回正常。因此,我们更强调早期治疗,以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到相对晚期。
预防为主,借力互联网+做精准教育
《医学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内分泌疾病还是眼科疾病?内分泌医生与眼科医生如何配合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孙子林教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其实从疾病角度来说,一种病没有必要区分得太细,区分太细反而不利于临床诊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需要内分泌医生和眼科医生的协同配合,但是二者分工略有不同。糖尿病患者在尚未出现眼部问题之前由内分泌科医生诊治,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这一定是内分泌科医生的职责。此外,我们需要对病变进行预防:一、我们要对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二、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有证据的、明确有效的、有特异性的预防药物,如羟苯磺酸钙(导升明)等,防止病变进展;三、如果患者已经出现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则需要立即将患者转送至眼科进一步治疗。
关于眼科医生的职责,我认为有三点:一、眼科医生需要对于严重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上述提到的治疗手段,二、可以与内分泌科医生一起研究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药和新措施;三、由于眼科医生对眼部影像学的理解水平常高于内分泌科医生,因此他们可以指导内分泌医生进行病变筛查,双方共同配合,一起将疾病前期筛查工作做得更好。
《医学界》:您在本次会议中解读了“互联网+时代的糖尿病教育与管理”,能否谈一下目前互联网+时代和传统时代相比在糖尿病教育管理方面哪些异同点?
孙子林教授:传统时代的患者教育在人力上耗费比较大,主要模式有课堂教育、小组教育和一对一教育等。互联网+时代的糖尿病教育并非抛弃传统,而是对既往教育方法的支撑和补充。通过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我们可以让糖尿病教育管理的系统更加完善,也能够更好地收集教育管理相关的数据并加以评估,反过来指导糖尿病教育管理。
另外,糖尿病教育管理强调个体化。不同人所需要接受的教育管理是不一样的。互联网+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帮助患者选择并评估针对性的糖尿病教育,实现教育的个体化。因此,我提出了“精准教育”的理念。总而言之,互联网+和传统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应该新旧融合,线上线下的整合呼应非常重要。
孙子林教授简介:
孙子林,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博士、中国药科大学理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BMCmedicine、DiabetesandMetabolism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江苏医药》、《现代医学》等杂志编委或特邀编委。专业特长:近30年内分泌临床工作,擅长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高血压、肾上腺以及垂体等各类内分泌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模式。业已发表论文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3项,主编或参编专著9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
(本文为“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作者来源)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aochenglong
yxj.org.cn请注明: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小编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白癜风那里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