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视神经麻痹 > 神经麻痹症状 > 小儿视神经炎严重可致失明
小儿视神经炎严重可致失明
眼睛是人体活动最频繁、最为敏感的器官,保护眼睛从小做起!
日前,医患大片《心术》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除了精彩的剧情之外,剧中出现的各种疾病和医学术语也让观众大开眼界,引发了一股医学“热潮”。其中,第五集里,一位医生急匆匆地抱着一名孩子要插队先做检查,可是之前排队的患者不干了,怀疑这这名医生是不是收了患者家属的“好处”。而在后面的剧情中了解到,其实,这名孩子是患了视神经炎,稍晚点治疗可能就会导致失明,但是其他患者并不相信这番说辞……这名男孩的主治医生说,孩子的眼睛在发病前一分钟视力都是好好的,这一秒视力突降为零,如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失明,将无法再治。
案例分析
5岁的莹莹几天前突然发热,之后出现右面部肿胀。妈妈厂里医疗室的医生诊断为腮腺炎,可是打针吃药后不但不见好转,莹莹又说眼睛看不清东西了!后经专家仔细询问和检查,确诊为腮腺炎并发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是什么疾病?有哪些症状?对此,眼科介绍说,视神经炎是小儿常见的眼病之一,其病因多与感染有关,多发生在发热、麻疹或腮腺炎等传染病之后,也有的患儿是因慢性炎症性病灶转移而来或患了视神经脊髓炎、遗传性视神经萎缩所致。
临床上将视神经炎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两种。前者除有眼压痛、视物不清外,诊断主要依据眼底变化情况;后者除视力下降外,眼底可完全正常。一般而言,小儿患的视神经炎多属于视神经乳头炎,球后视神经炎较为少见。某些脑部肿瘤出血或囊性病变亦会引起视力急剧下降,这一点易与球后视神经炎混淆,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及时治疗视神经炎既可单眼发病,也会双眼发病。一旦确诊,首先应针对病因治疗。其次,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往往能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且既可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又可进行眼球后注射。
另外,还要配合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维生素类药以及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疗程充足,炎症消退后视力就可以很快恢复。否则有可能引起视神经萎缩而造成永久性的视力损害。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视物不清,切不可大意,应找专科医生诊治。
讨论疾病诊断眼底改变不明显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黄斑囊样水肿,临床也表现为视力障碍及中心暗点,常被误诊为视神经炎。但其无眼球后胀痛,病人多有视物变形或变暗。色觉障碍及瞳孔障碍均没有视神经炎患者明显。用光照射患眼约10s后再测视力,视神经炎患者视力轻度下降,而黄斑病变者的视力明显下降。仔细检查眼底,黄斑病变者多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的改变。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明确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渗漏及黄斑囊样水肿的病变,而视神经炎患者血管造影检查正常。
发作缓慢的视神经炎也应与伪盲及癔病相鉴别。眼电生理检查常可帮助做出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针对排除原发性疾病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用于鉴别眼底改变相似、容易混淆的疾病,因为视神经病人此项检查正常。
2.眼电生理检查。
3.脑诱发电位。
4.头颅CT,MRI检查等。
折叠★预防措施维生素B1缺乏是视神经炎的重要诱因。这是由于糖分在体内代谢时消耗了过多的维生素B1所造成的。此外,经常大量进甜食,还容易引起眼睛疲劳,视神经会因为营养短缺而出现“故障”。更重要的是,当维生素B1缺乏时,会影响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使不完全氧化物滞留在血液内,从而诱发或加重视神经炎。
可以通过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补充:奶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蛋黄、鳝鱼、胡萝卜、香菇、紫菜、芹菜、橘子、柑、橙等。
患有视神经炎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很多朋友们就因为长期的上网和看电视,用眼不当造成的。所以,当感觉自己的眼睛有剧痛、呕吐、头痛等等症状的时候,医院进行检查了。
饮食保健一、视神经炎食疗方
(1)决明茶:取决明子适量,将决明子洗净,除去杂质,晒干后微火炒嫩黄色。夏季时可用决明子30克煮成浓茶,弃渣,放入适量白糖,加盖待冷却后即可服用,有清肝明目,补肾益精的作用,可用于视神经炎属肝阳偏亢,眼睛胀痛,大便干结者。
(2)山药夜明粥:将夜明砂10克,淮山药30克,菟丝子10克,用布包好,加水5碗煎成3碗,去渣后加入粳米60克,红糖适量煮成粥食。每日1剂,连服15~20剂,可滋补肝脾,辅助治疗视神经炎。
(3)杞子萸肉粥:将山萸肉15克洗净去核,与枸杞子15克,糯米克,白糖适量同煮成稀粥,食用,可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对肝肾不足的视神经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二、视神经炎吃哪些对身体好?
1、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补充:奶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蛋黄、鳝鱼、胡萝卜、香菇、紫菜、芹菜、橘子、柑、橙等。
2、选择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3、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凉性素菜及水果,如冬瓜、梨、香蕉、西瓜,可适当增加动物肝、牛奶、蛋黄。
三、视神经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辛、辣、炸烤食物。
版
权
声
明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